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读书人 精选

已有 8014 次阅读 2025-7-12 14:1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07-12_080259_058.jpg

城市的“边角料”种上些花草树木,就是人们常说的“口袋”公园。这些天在法国常去溜达的“口袋”公园,是在二条马路中间,一块绿地,算得上小巧幽静。

由于是二条马路之间,二边出口处就各有一个低矮的铁栏栅,作为进出的门。以往为防止开关门后的随手一甩,铁栏框在连接易碰撞处裹上厚厚海绵之类的,以免发出重重“蹦蹬蹦蹬”声音。这些天看到杂色海绵不见了,发觉是门的弹簧有改进,缓缓的关门,自然声音就轻了,还看见有人在栏栅上放了一颗五彩的塑料小星星,如我意,也许是在赞许吧。

绿地虽小,可也“五脏俱全”,特别是有一处高高悬着类似鸟巢的,木屋里面放些图书,自从有一次无意翻阅中,居然有一本精装英文版的“数学物理方程”书籍,来了好奇心。对于法文是文盲,只能看些花花绿绿配些图示的,倒也精致多样,只是像看“西洋镜”般的,好奇,带些羡慕。渐渐的,发觉来看书的、还书的,好像有个与众不同的共同点,虽说有的人也就匆匆忙忙的来还书,放下就忙着赶路,来借书的则会在傍边的长凳上翻几页,就是他(她)们进门出门时,几乎都是悄无声息,似乎很难有随手“咣当咣当”的撞门声。为了验证太座的这么随意一说,特意定定心心地留意了几位进出阅读、借还书的读书人,果真有如此举止,不由人心生好感。

想起了好多年前听来一则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所主任室前有二间办公室,里面只有一台电话机,电话机就放在大房间办公室里,有事要“召唤”,所以大办公室进进出出的人就特别多。电话铃一响,就是“咣当咣当”一串开关门声,为此,人们都不愿待在这间屋。好在室主任把刚进所的小青年集中放在这间屋里,也就没有人可以提啥意见。有一天,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你们发觉吗?进出门没有声音的,一般都是老清华北大毕业的?是不是?为啥?”想想也对啊!为啥啊?有人搭了一句“那时候,他们读书时,教室里人比电灯泡还少?是吗?”……

说到关门声,不由想到钟万勰先生的爱人,杨学龄老师。杨老师每次送人出门都要待人走远,才会悄无声息地轻轻关上自家房门。有一次正遇上钟先生搬家,读书人多的是书,一摞摞书用小纸板箱叠起,搬家前特意说过书重,不要用大箱子。搬家原本就是乱哄哄的场景,可待搬场工休息时,杨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光明“酸奶”桶,用自家吃饭碗盛着,每人递上,还不忘说一句“家里没有烧水,就吃这个吧?不够还有!”。临走时,挨个给每个人都塞上几张钞票,还送到门外的电梯间才回来。当时我唐突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这么送,你预先准备好的啊?杨老师抿嘴一笑,说了一句“给领头的,他们不一定拿得到啊!”

……

透过斑驳的光影,她(他)仿佛伫立在那里,素雅得体,“通透阔达,柔和从容”,微风带着阵阵幽香悄然袭来,静静伫立在另一边,因为绿树,因为光亮,因为她......

--------------------------------------------------------------------------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是健康的人,越会通透阔达,柔和从容。越不屑于勾心斗角,蝇营狗苟,故而没有心机。 ——尼采  

微信图片_2025-07-12_080311_335.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493398.html

上一篇:游泳去
下一篇:白崖入海流
收藏 IP: 176.173.86.*| 热度|

24 宁利中 雒运强 池德龙 刘跃 刘进平 武夷山 叶春浓 崔锦华 郑永军 王涛 高宏 孙颉 史晓雷 钟炳 郭战胜 曾杰 李志林 吕振超 聂广 周政 谌群芳 朱晓刚 李万峰 guest819806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