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美术馆的可视记忆 精选

已有 6008 次阅读 2025-7-26 17: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0726195050_.jpg

去伦敦旅游,第一个站去的是特拉法加广场。

广场中央耸立有纳尔逊纪念柱,这根矗立在国家美术馆前的柱子,它不仅是历史纪念碑,更是伦敦城市文化的心脏,官方常将其作为所有通往伦敦的距离都从这里开始计算。就像到上海旅游,可以去南京路商业步行街走走,去外滩万国建筑群看看,或许更可以去人民广场去看看,那里有上海传统地标中心(零公里标志所在)。

特拉法加广场北侧是英国国家美术馆,馆内收藏有从中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西方绘画作品。如今,兴建和修缮美术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时尚和重塑,走进这座刚修缮完工才对外开放的美术馆,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就好像挤上进城头班车一样的幸运,当然也是对这个国家认识的一个机会。

在孩子的安排和带路下,漫步其中,想起一段话来,不免有一种不无得意的感觉,如“1803年的一天,时任卢浮宫馆长的维旺-德农,在陪同拿破仑参观画廊时,不无得意地向皇帝介绍了大画廊的最新成果---他说:我们在漫步过程中,就可以欣赏到一部绘画史。”何其相仿。一幅幅名声显赫的世界名画静静地悬挂在展厅的墙上:文森特·梵高的《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狂热的生命之火,成了他与朋友的友谊祭礼;“池里的精灵浮现在我眼前,我举起了调色板”,莫奈的《睡莲池》成了他晚年绘画的主题;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圣母玛利亚温柔地抱着婴儿耶稣,应该是他创作的第二幅画,更柔和更有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

倘佯其中,看到一幅幅原先心目中遥不可及、闻名遐迩的世界级名画、名作真迹就在眼前,又有些似曾相识,想到原先看到的只是赝品、临摹画,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说我能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别致之处,那怕要是有一点“牛逼哄哄”的感觉,那绝对是掉进了“脑短路”的陷阱而已。要说喜欢,只是以往看多了水墨国画,国画多留有飞白,空灵、含蓄;对于眼前浓墨重彩的西洋画,油画常填满空间,浓郁、雅致……唤起的共鸣,或许是一个相类似的场景,一个熟悉的朋友或一份亲情……谁不留恋躺在母亲怀里的温柔时光,谁又不喜欢有一处荷塘静静自赏……泛起的这份恻隐之情、爱慕之心。

见识和理解艺术,永无止境。转眼间看到一幅被高高挂在主馆大厅中央、与真马一般大小的红马画,而且在美术馆商店里也有卡片肖像出售,孤陋寡闻,看来眼生,只觉得应该是有些不凡。赶紧上网找资料比对,原来这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乔治·斯塔布斯于1762 年左右的油画——《枣红马》:一匹真人大小的阿拉伯枣红色种马以后腿腾空的姿态立于淡金色背景前,没有任何骑手或马具,突出马本身的力量与自由。

欧洲人对马的喜爱和呵护,不仅是出于实用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1889年1月3号,尼采看到车夫在用鞭子抽打一匹倔强的马。尼采冲到面前,阻止车夫,抱着马哭泣,之后昏倒。很快尼采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十余年来卧榻不起沉默寡言;在伦敦海德公园可以看到留有专门的马道,在巴黎布洛涅林苑开辟有专门的马场……枣红马坐镇国家美术馆于“养尊处优”的尊位,毫无疑问,这是18 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动物肖像之一,体现了欧洲对“马文化”的热情、启蒙,给予对个体生命力的礼赞,如今,被艺术地凝结在美术的可视化里。

匆匆走过,又有些流连不已,仿佛是一场巡礼,或许还会记住些什么,一个漫长的历程。

……

尼采与马留下了一个哲学的谜,枣红马用“美术”的可视化建构了一个清晰记忆……

生活多彩,生命璀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495314.html

上一篇:剧院随影
收藏 IP: 176.173.86.*| 热度|

18 范振英 尤明庆 钱大鹏 宁利中 刘进平 王涛 高宏 钟定胜 史仍飞 朱晓刚 崔锦华 武夷山 郑永军 雒运强 晏成和 杨正瓴 李志林 周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