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非升即走”这个已经在中国科教界呼喊了十多年的口号又一次成了业界新闻和大家评论的热点话题,而且这次可不再是“虚喝”了,是“狼真的来了”!!!据说,清华大学的一个教外语的老师,因为9年没有科研成果而被转岗从教师队伍中走掉了。这几天,科学网上也掀起了新一轮的辩论热潮,“挺教派”、“挺研派”和“两条腿走路派”纷纷撰文发表意见。鉴于此话题已经事关众人今后的饭碗,因此对于这类“人为问题”(伪问题)已经“掩卷”(厌倦)了的鄙人也无法继续淡定,遂运用“悟理学”的方法展开分析,敲打出一篇博文,谈谈本人对此话题的看法。
关于“非升即走”,如果我也人云亦云地以“言必称美国”的模式再重谈神马“天牛-踹客”(或者踹壳),无疑已经OUT了。倒不是对此没话说,而是早在近3年前就已经说过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面链接,去看2011年10月我写的那篇“闲话天牛-踹客”【1】。如今写“非升即走”这个话题,当然还要用俺最常用的那把“锤子”——撷英,顺便卖弄下鄙人用得最纯熟的物理学知识。
话说,“升”和“走”,其实描述的本是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升”的运动方向是竖直向上,可称之为“上升”或“升迁”;而“走”的方向通常是水平,移动到旁边,简称“平移”。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升”意味着必须克服重力做功并增大重力势能。从“悟理学”的角度讲,人要获得地位的“上升”或者“升迁”,无疑也要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辛苦。如果去分析一个人没能“升上去”的原因,大抵应该先看其个人是否为之付出过足够的努力(内因),然后再看周围环境和制度,是否能让其顺利地完成“上升”。如果用轻气球来做个比喻,在总重量和周围空气密度、当地重力加速度都基本没变的情况下,气球泡泡的体积吹得越大,则获得的“升力”就越大。如今职称的升迁,某种程度上其实很像是一种“吹泡泡”的游戏,成果“显示度”更大的人,获得的“升力”会更大;不肯或不能吹出“泡泡”的人,想获得的“升力”就要困难得多。其实我以前也议论过——“优,是秀出来的”【2】。
水平运动的“走”,从物理学讲它基本不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从人事管理上讲,无论让一个人是调出单位,还是转到其他岗位,一般不会改变其职称和工资的级别,都是所谓的“平调”。仅从表面上看,“走”似乎并不需要付出“升”那么大的努力,其实不然,“走”的阻力可能是很大的,驱动力也可能不足。某人若要调到另一个单位去,那里要有编制而且同意接收才行;要转到另一个岗位上去,也要那个岗位上有编制,而且转岗的人能够胜任新岗位的职责才行。如果一个人在目前的岗位上没有满足“升”的条件,或者满足了基本条件却不幸在“升”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被要求转岗,新的岗位其实并不适合其个人能力的发挥而干不好新工作,那么这种“走”其实对个人对单位都是有害无益的失败。所以“非升即走”作为口号喊喊确实很简短有力,真正做好并不见得就是件很容易的事。
所谓的“非升即走”,其实是让一个人像一个满足“不确定关系”的微观粒子一样,必须运动,而绝对不允许静止在原地。细想想,如果完全实行合同制,个人和单位之间也确实就是一种“不确定关系”了。
好吧,物理分析先告一段落,下面开始撷英。
“升”的撷英是什么?生?声?胜?剩?绳?
分析“非升即走”案例发生的原因,其实也可以形象地比喻成“非生即走”。这话我在曹大侠的博文下面写过。“生”什么?通俗讲当然是“生蛋”!也就是要出成果,文章、专利、项目、奖励等等能填进各种统计表格的东东,就是如今科教界众人每天都憋在那里要琢磨如何多生快生高生的“蛋”。因为长期不“生蛋”(没有成果),就必须“走”,而且不是自己主动的走,是被赶走。
小时候家里养过几只母鸡,经常能听到母鸡下蛋后“咯咯哒”的叫声,那是提醒主人来拣鸡蛋。如今在科教界工作,如果一个人闷头儿做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既不写文章,又不报专利,还不找领导汇报自己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果,更不请媒体来宣传报道,简单来说就是完全没有任何声音,那么在别人做出起能否“升”的判断上会相当的不利。相反,那些不但“生”了,而且“声”了的,表现的气势会更胜一筹,不会被“走”掉,而剩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非升即走”的政策和口号,像一根绳子,牵着科教界人士或升或走。。。。。。
参考:
【1】 吕喆:闲话天牛-踹客(Tenure-track)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99929.html【2】吕喆:优,是秀出来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62487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