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精选

已有 16209 次阅读 2009-5-11 19:2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生, 文章

       刚才看了本网名博主王鸿飞老师的博文,博士期间应该发表多少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829)也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下自己的见解,本来只是在写个回帖结果越写越长,最后还是决定专门用一篇博文来探讨一下这个学生关心、导师关爱而且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其实博士生发表文章是总体上讲有经验可循,而对于每个学生个体却无固定之规的。有的学生善做研究,但在一个阶段之中因为不善于表达而没有多少象样的文章发表,甚至出师不利,投稿屡屡被拒而致信心倍受打击;有的学生却善于把结果迅速地写成文章发表出去,而且因为表达好发表得极为顺利,文章发得多了,外人看起来感觉其人很顺而且很“牛”,获奖和受表彰的机会也因此明显增多。其实文章的多寡的影响因素众多,绝不简单,判断一个学生的水平、能力和发展潜力也不能单看文章(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还要看这篇(或者这些篇)文章背后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看这个博士生对自己的这个文章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表面上看,这似乎压根不该是个问题——第一作者居然会不理解自己的成果?其实不然!一篇文章的诞生说难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在网络时代,我们不难知道什么是目前某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果前面已经有人对某个问题做了些研究并发表出来(文章)或表达出来(学术交流),那么后面的人循着其研究的轨迹不难找到可以做的东西(这个过程需要有些自己的想法),通过适当地改变所使用的材料、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及参数,就可以做出些新的东西,由于涉及的很多过程都有章可循,对结果的解释分析有文献可引,所以一篇文章的诞生是可以很顺利的。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如拼图组合一般进行工作,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对许多相关知识不熟悉也许都不影响成果(文章)的诞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在成果的背后,博士们是否真的熟悉和理解。

    其次,我们还要看课题组和导师所提供的支持力度。现代的科研很强调合作,只擅长单打独斗的研究者会被看做堂吉诃德式的另类,作为学术大师也许无所谓,但作为博士生,完全脱离导师的指导和学友们的协助搞不好也将一事无成。反过来的另一面却是,在面临着各种对优胜者评选之中数量优势似乎永远是决定因素,而数量是最容易通过“集中力量”办成的“大事儿”。为此,单位会采取集团作战的战略,用比较广阔的人力资源组成团队帮助一个人,辅以最优先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的待遇,支持少数人拔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大量的成果(例如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不能抹杀的一个团队的努力,这些文章的前面站立的是一个优秀的“成功者”,这样在随后的众多评选和PK中会所向披靡不断地成功,但希望他(或她)万勿忘记身后那些提供支持的师生。

    最后,还要看看文章与结果之间所发生的是要“从多到少”还是要“从少到多”的缘由。有些工作要的就是一个完整性,注定要很系统、很细致地完成,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实验数据却只形成了很少的文章,我们会看到高度浓缩的精华。而有的工作,面面俱到的后果是面面不到,特别是学生(他们还只是普通人,不是顶级牛校教育出来的超级牛人)在刚刚开始撰写文章阶段,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数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拼命地测试并堆砌数据,却不能理清这些数据的头绪,总结出规律,做出最合理的解释分析,面对这样的情况,把一篇包括了很多结果的文章适当的拆分一下就未必是坏事。因为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部分彼此之间最密切相关的实验现象而非忙于对大量现象和数据仅作粗浅描述的时候,理解的深化才能真正的开始,写出的文章也能真正有突出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把原先构想的一篇近乎包罗万象的“大作”分成2~3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但在每篇文章都能把最突出的发现讲清楚,分析透彻就更有好些。当学生受过了充分的训练之后,对科研的理解和思路上了台阶,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处理并分析大量实验结果的时候,Short Communication自然就会越来越少,Article也会不断产生,这本来就可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演化过程。必须指出的是,那些单纯为了增加文章发表的数目而拆分文章的做法绝对不应在导师那里得到支持。

     在我看来,博士生还是应该发些文章的,但真正能发表多少绝对是因人而异,因课题组而异,甚至因导师而异。
可惜有些导师和学科的学位委员会总是希望有一个容易操作的“硬杠杠”作为判据来使用,过了就可以答辩获得学位,没过就继续“操练”吧。。。于是选择了文章数量和/或影响因子之和,这样他们的工作变得简单,做一两个数字大小的比较就行了,而且标准定的高些,更显要求严格。为了迎合有决定权的老师们的口味或者达到必须达到的标准,简单地追求数目和“质量”(杂志的影响因子)的文章大跃进早就开始了,在这期间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篇缺乏新意、在方法和分析上存在简单重复的实验或计算的文章,现如今这种“习作”已经显得太多了。

    那么博士生到底该发多少文章?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拿到博士学位,估计至少要发到导师和学位授权点的要求;要PK回一个“优博”,可就必须是高高益善了,多多益善了。

   总之,高水平、经过了精雕细刻、影响深远的好文章肯定是大家最为期望的,但绝对不是信手拈来的,应该是每个博士生心中的目标,即使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也应该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迫近这一目标而不是远离它。

    最后祝愿看我这篇博文的学生们努力工作,潜心研究,多出文章+出好文章--->多出好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231242.html

上一篇:新手初来科学网
下一篇:选择性粘贴。。。
收藏 IP: .*| 热度|

28 戴力扬 王小龙 蒋新正 桂耀荣 郭胜锋 诸葛淑媛 张乾兵 郭向云 吴雄斌 向峥嵘 刘玉良 孙学军 蒋敏强 曹聪 李宁 陈苏华 孙庆丰 户国 迟菲 徐会会 马乐宽 陈应泉 龙桃 李学宽 linying pkuzeal zhaowanfu liujun197987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