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抗战时期清华教师汤佩松、华敦德、吴有训在英美期刊发表的论文

已有 3958 次阅读 2011-4-5 22:34 |个人分类:期刊传播史论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CI, 清华大学, 汤佩松, 华敦德, 吴有训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除自己创办期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以外,也在国内外其他期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仅在抗战前夕,清华全校约380余名教师,约有近40%在《清华学报》、《理科报告》、《工程学会会刊》等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据194089日,美国《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即收到来自中国昆明,署名国立清华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和物理系汤佩松、王竹溪的“Thermodynamic formulation of water relation in an isolated living cell”一文。这篇论文未经修改,即发表在1941年第45卷第2期的《物理化学杂志》。次年,又被1942年的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摘登。该文远早于他人利用细胞内、外水的化学势发展了对植物细胞水分运动的热力学处理方法,美国迪克大学克拉麦教授认为该论文具有“先驱性意义”,“论文已远远超越其时代”[1-2]

    1936年清华聘任的美籍专家华敦德(Frank Wattendorf,18811963)也于19388月和10月先后在英国的《飞机工程》连续发表《中国清华大学之15英尺口径航空风洞》和《中国清华大学之5英尺口径风洞》两篇论文[3]

    吴有训(18971977)等于1945年在国内的《中国科学院科学纪录》发表有《关于X射线的吸收Ⅱ》一文。抗战时期,英国李约瑟教授访问西南联大时,将沈同教授有关余甘子维生素C的研究论文带到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于第152期。这不仅实现了艰苦环境下与外界的科技学术交流,而且也实现了西南联大在国内外期刊间的深层次交流。

参考文献:

[1]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121.

[2]  刘寄星. 汤佩松和王竹溪关于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的合作研究及其启示[M]//杨舰,戴吾三.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7-118.

[3] 黄延复. 华敦德在清华[M]//杨舰,戴吾三.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0-78.

 

    详见:姚远.西南联大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兼与西北联大比较[M].伊继东,周本贞主编.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325;中国现代史学会: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2007-11-10(昆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430009.html

上一篇:西北大学师生至杨虎城陵园扫墓——西大与杨虎城一家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清华学报》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1 陈学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