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第十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已有 972 次阅读 2023-12-16 18:23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第十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合评述

西北联大联盟秘书处  伍小东

2023113日至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光明日报社、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4家单位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

 

一、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研究

  

西北大学副校长吴振磊的《西北联大铸成国族、融汇世界、植根西北教育理念的传承》指出:抗战时期西北联大提出的“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创新成果。经过抗战的洗礼和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长期的实践,愈发彰显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已然成为重要的精神遗产。虽然已经过去86年,今天仍然作为一种理念,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大学在实践中进一步将其凝练为“铸成国族、融汇世界、植根西北”12字,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西安理工大学王维淼向西而歌:西北联大组建与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共性研究中指出,抗战时期组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迁建校的交通大学共同构筑起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根基,成为推动当代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对西北联大的组建及交大西迁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考察,在其中发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两校创设的经过共同体现了以扎根西部为核心的大局观念、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奉献情怀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砥柱。西北工业大学燕云捷的《就时需而施教:西北联大战时工程教育理念与实践》指出,西北联大与其后继工科院校在“国家至上,民族之上”和“一切为了抗战”总原则下提出了“就时需而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形成不降水准,“拿起笔杆当枪杆”,立足西北,面向世界办学,培养均衡发展,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具有“科学精神”“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工程师”和“做顶天立地国民”等战时育人理念。其核心要素是因应救亡图存、抗战建国的时代需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兼具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完全不同于战前以传授工程技术知识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工科教育生死存亡之际和大学颠沛流离之中的一个创造。在此期间形成的战时教育理念和重大实践不仅是赓续中华民族文脉和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矿业大学贾玲徐黎华的《工程救国躬行实践——私立焦作工学院实践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认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形成了“工程救国”、平衡“专”“通”及“躬行实践”的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并以实验室为中心,建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办刊物为阵地,打造工程技术交流平台。此外,与工矿企业通力合作,开展校外实习,广邀各界人士来校讲学,传播先进工程实践经验。焦工成熟系统的实践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与教学体系,为随后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政法大学赵杭莉沈欣的《西北联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指出,西北联大学生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认同”的高度体现,也是值得当代思政教育借鉴的抗日年间高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成功经验。文章将西北联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涵归纳为“领土认同”、“理论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三方面,面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教师队伍思政建设待加强、思政教育形式需与时俱进、思政内容的实践性待增强以及思政评价机制科学性待加强等问题,借鉴西北联大学生“国家认同”内涵及其培养方式,高校应提升思政教师专业水平,夯实学生“领土认同”意识;以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形式,培育学生“理论认同”;深度融合教学的实践性,铸就学生“精神文化认同”;构建科学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孙凌杉许臣的《勇作时代的脊梁——矿大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对学校积淀的精神文化丰富内涵进行解读,即:工程报国、兴学强国的爱国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自强不息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追求卓越精神。文章认为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史就是其精神血脉传承的历史,矿大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使命的渊源,这种精神能深入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心灵而百年传承,源于艰辛起步的爱国情、开发矿业的强国志、砥砺奋斗的报国行。西安邮电大学李卓的《大学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从西北联大精神到西迁精神》指出,自20世纪初叶高等教育的国家性与民族性凸现,促生了大学的时代责任与担当,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有机组成,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现代化发展与实践的关键环节。从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看,西部高等教育在服务西部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所需,形成了以西北联大和交大西迁为代表的历史记忆,深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来看,深刻认识大学时代责任与担当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理论启迪,回顾西北联大、西迁精神等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事业难以磨灭印记,更好的把握和运用校史育人资源,重塑教育强国中大学时代责任与担当的政治认同,创新与推动校史育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多维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邢嘉颖的《西北联大精神与西迁精神比较研究》指出,西北联大精神与西迁精神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建校育人的高校精神,二者各自具有特性,在内涵、时代使命方面有所区别,同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高校精神和民族精神之一,西北联大精神和西迁精神的深刻内涵又始终贯穿着奋斗、兴学、奉献、强国的伟大实践,二者一脉相承,都是中国早期高等知识分子扎根于祖国西北地区的办学基因、精神写照。西北联大精神与西迁精神等高校办学理念一道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发展历程,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带领大批知识分子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慧颖张亚婷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西北联大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西北联大在民族危亡时刻艰难办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为谋求民族复兴,教育强国的一大壮举,不仅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西北联大一脉相承,其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西北联大的峥嵘岁月,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传承与发展西北联大精神,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西安建筑科技发现应当继承与弘扬西北联大“爱国主义、兴学强国、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秉持“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锚定时代发展方向,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力量,以期实现西北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瀚宇马天一的《西北联大与西迁精神研究》探讨了西北联大和西迁精神的内涵与联系,认为西北联大和西迁精神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但在性质和历史背景上存在差异,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中的精神传承和价值观。                    

二、国际合作研究

西北大学袁西玲美国卡尔顿学院刘湘蕙的《海外回流西北联大老照片档案解读案例研究》基于美国卡尔顿学院档案馆珍藏的老照片档案档案数字化项目成果,聚焦其中关于西北联大的几十张老照片的考证解读案例,探究其研究过程及意义,进而从西北联大老照片档案解读案例中得到启发,论述老照片档案解读工程的研究模式与具体解读策略与方法。指出将可视化叙事应用于馆藏照片档案解读工程,能更好地再现并传递照片档案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故事,提升照片档案的文化记忆构建价值。西北大学姚远、袁西玲卡尔顿学院刘湘蕙完成的《抗战时期的美籍体育教授沙博格与其贡献》,通过在中国与美国发现的珍贵档案,首次论及美籍体育教授沙博格事迹与贡献。确认他于1937年5月在北平师范大学发起组织了中国体育专业科系中举行最早的、规则裁判较为完善的体操比赛。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从北平到西安,再从西安到陕南城固,数千里大迁徙,相继任教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他在体操器械奇缺 的情况下,带领校工乘筏渡过汉江,在山林采伐栎木运回学校,指导工匠制作了单杠、双杠、 跳箱、鞍马、吊环等体育器械,用于体育教学。他不适应气候潮湿的环境而被病患缠身,却坚持体育教学,首创被称为“倒立站颈 ”式的双杠三人造型技巧案例,由学生王衡等表演,体现了体操与技巧的相互交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体操学科,并培养了新一代体操教育师资和人才,为中国体操高等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三、工程科技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温升杰和崔凯等人的《古路坝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建筑群研究》探讨了古路坝西北联大工学院建筑规模、学习生活、建筑遗存现状,及其遗址保护建议,认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史而言,古路坝最闻名遐迩的还是因为抗战期间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后为西北工学院)曾在这里办学,她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共称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三坝”,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嘉琪的《西北联大在陕西地区的土木水利研究及其贡献》认为,西北地区土木水利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以西北联大土木水利学科的办学发展为核心,通过对学校所在地陕西以及整个西北地区土木水利学的考察和相关教育研究,为西北地区土木水利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发展格局,同时也为地方社会进步和当时西北地区开发的战略布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西北联大土木建筑学科在陕西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科的优势,也成为中国近代土木水利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缩影。西安邮电大学王沛的《国立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高等教育研究》,通过历史档案文献分析考证,考察国立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高等教育的源流和发展过程,并将其与国立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高等教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农学和工学两类独立学院水利教育的异同之处。结果显示,国立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高等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和国立西北大学工科,其发轫于陕西省水利专修班,成长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至20世纪40年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田水利学科体系。结论认为,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田水利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将水利与农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农为本、注重实践、治学从严、倡导科研、育才重德的办学理念,为农业高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范本。文化学者张在军的《大学·大楼·大师——西北农专主楼建筑设计师杨廷宝》指出,杨廷宝院士是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他不仅设计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标志性教学楼,还先后设计了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学术文化机构的建筑。文章对此做一考察,以期引起更多校史研究者、建筑史研究者的重视与关注。

 

四、人物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尚季芳和马倩的《沈亦珍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指出,沈亦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驱,终生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发展。1938年,沈亦珍来到兰州任职于甘肃省教育厅,对甘肃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尤多。这一时期,他助力国立西北师范迁兰建立永久校址;同时任职该校外语系主任,推动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沈亦珍在担任教育部简任督学时,还积极奔走促成了西北师院在北京的复校。沈亦珍在甘肃教育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中国矿业大学蔡世华的《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精神的生动写照——张清涟抗战时期诗作及其价值初探》,从文学叙事的视角研究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及其精神,并以原西北工学院组建院校之一——私立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涟为例,分析了其抗战时期诗歌作品的思想主题,认为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西迁高校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自觉的教育使命担当,是西迁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印证已有史料、弥补史料不足,深度展示西迁师生心灵历程,同时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陕西理工大学冯岁平的《<劭西诗存>与<黎锦熙纪事诗存>互勘记》指出,黎锦熙的诗集现有他删定的《劭西诗存》《廿年纪事诗存》,以及黎泽渝编定的《黎锦熙纪事诗存》。《劭西诗存》与《黎锦熙纪事诗存》比较,二者不同较多,以最为珍贵的国立西北联大、西北师院期间所作的诗歌作品为例,提出了互为补阙、目次与诗题的互异、前后文字不同等现象,并以碑石证诗,从孙竹青墓表看出其文字之异。陕西理工大学陈海儒的《西北联大校园的青春浪漫与社团竞争:以尹雪曼为中心的考察》指出,西北联大的学子们刻苦学习,快乐运动,向往恋爱,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与此同时,党派影响下的各种社团活跃于校园,相互竞争,在丰富校园生活,给学子们提供交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的同时,增加了校园的动荡不安和分歧纷争。青春浪漫气息和社团活跃而竞争是抗战期间西北联大校园生活的不同侧面,它们合构起来才是“真实”的校园。陕西理工大学张显锋和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张捷菲的《无瑕之玉为国器——徐诵明先生家国情怀事行考》利用民国中文报纸文献,在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徐诵明先生一生孝悌之行、敬畏生命、科学报国、教育救国与理性的抗日思想精神等家国情怀事行及其不朽业绩进行揭示和呈现,旨在为他思想研究的深入抛砖引玉。徐诵明先生是中国病理学学科的开创者,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早期颇负盛名的管理者和教育家,乃“中国大学校长的典范”,其高等教育思想值得深入研究。陕西理工大学张显锋的《民国时期《大公报》关于徐诵明先生新闻报道的初步研究》,依据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文献资源总库(《全国报刊索引》)”数字化文献资源库,以“徐诵明”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计发现和整理出《大公报》有关徐诵明先生的新闻报道材料62条,予以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年度报道规律,并以先生事行新闻报道材料,结合人物事行展开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内容分析与揭示。该文还从文献学角度,对于如何利用好民国中文报纸文献,及其此类资料挖掘、充分利用的技术方法予以初步探讨。西北大学曹振明的《民国西北联大-西北大学哲学学人群体考述》指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汇聚了学贯中、西、马的一大批哲学名师,在诸多学科方向形成了显著的综合实力,并在各个哲学分科研究领域中均取得开拓性的学术成就、具有奠基性的学术地位,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他们展现出融会中西马前沿、引领学术文化风气、担当国家民族发展大任的开拓精神和办学追求,致力于推动我国哲学学术研究的建设和发展,令人感佩。这一时期哲学学人群体与哲学学术发展,与清末民初的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前后相续,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西北联大、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其所展现出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显著地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珍视。门国锋的《徐佐夏和青岛医学院成立始末》梳理了徐佐夏在青岛医学院成立发展过程中的额重要作用,特别是面对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的现状,他一面主持处理山东大学医学院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务,一面潜心药理学的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及著书立说工作独立后,徐佐夏担任院长,继续带领医学院保持自身教学的高水准,并先后支援昌潍医学院莱阳卫生学校沂水医学专科学校的建设,为山东的医学教育事业出重要贡献。陕西理工大学陈曦和费团结的《抗战时期西北联大著名诗人论略》指出,西北联大有几位当时和后来在全国著名的诗人,如牛汉、李满红、唐祈、于赓虞等。这些诗人的创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抗战时期的时代氛围、时代精神、时代政治等密切相关;在艺术表现上,除了于赓虞外,其他人都还处在学习期、练笔期,创作上的粗糙、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显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师生的诗歌创作无疑丰富了现代新诗创作的成果。

 

五、教育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张明军和阎岩等人的《西北师范学院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独立设置的贡献》认为,西北师范学院作为推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史上,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西北师范学院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做出及时且有力的回应。同时,扎根西北的西北师范学院也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格局的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区域性支撑。西北大学闫强乐的《西北联大法学教育的时代转化——论西北大学与新中国法学教育》指出:西北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的缩影,反映了新中国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建国初期西北大学法学教育是全国高等法学教育的主力阵容,在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深受苏联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学历、学科配置齐全的师资队伍,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知识,开创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滥觞,为新中国法学教育发展与法治社会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程的《西北联大实践育人的缘起、经验和启示》指出,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屹立于西北地区的大学联合体,在教育实践、教育启蒙、教育均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给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进而通过“战时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三个层面探析了西北联大实践育人的缘由;通过“教育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凝练了相关做法,并从“实践育人”的价值传承与生动场域两个角度归纳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加强西北联大实践育人的发掘与传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衡阳蒋小侠的《西北联大精神建构中学校体育的作用与价值》认为,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艰难办学,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兴学强国的精神实质与当时学校体育的创新发展紧密相连,也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建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物质文化养成、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优秀师生引领等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精神建构贡献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琦的《西北联大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例》指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实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一支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实 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从当前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当前高校过于依赖传统的理论教学,而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大部分为课程教学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实践教学能力、数量保障、实践教学开展效果以及实践教学资源都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必须要引进高水平人才,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强化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 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出学生喜爱的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资源,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天一的《西北联大精神对西建大人才培养的启示研究》指出,西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办学条件下立志兴学、挽救命脉的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真正的鸣锣开道者。西北联大的爱国主义、兴学强国、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当今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和时代意义,立足于时代需求以崭新视角重温西北联大精神,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奉献意识、创新思维的高质量人才的使命与任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赓续文化脉络,传承联大精神,致力于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高质量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晖的《西北联大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启示》认为,西北联合大学在艰难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兴学强国为核心,以兼容并包、开拓创新为办学原则,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办学底色,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办学底色的熠熠生辉的西北联大精神,在抗战时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学习并继承、发扬西北联大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柯磊的《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进程、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采用史料研究的方式从西北联合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而揭示出了西北联合大学的精神内涵。在战争烽火中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艰难前行,已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内核、无私奉献——榜样力量、开拓创新——无价之宝、兴学强国——价值引领为精髓的西北联合大学精神。西安邮电大学张利和齐鹏的《西北联大跨学科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研究》指出,西北联大致力于推动跨学科教育,其跨学科教育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鼓励学生跨足不同的领域,探索多元知识和思维方式,强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西北联大跨学科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西北大学王雨曦和罗彩云的《西北联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政课路径探析——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指出,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西北大学校史中西北联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对提升学生的爱校情怀、培育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西北联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广泛、深入发掘精神资源。西北大学博物馆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展馆参观、实践活动、教材编撰等形式丰富教育教学,深化“思政育人”。西安工程大学马砚之的《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指出,西北联合大学秉持“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扎根广袤的三秦大地,在战火中捍卫高等教育事业和文化续存,奋力书写出教育报国的壮丽篇章,树立起一座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西北联大精神是我国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探索新时代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有助于培育矢志爱国奉献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对于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蕾的《西北联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指出,西北联大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高校思政教育更应将西北联大精神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文章通过对西北联大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融入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涛和杜忠泽等人的《西北联大精神融入新时代陕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和实践理路》 认为,西北联大是整个西北尤其是陕西高等教育生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独到的光彩。因此,探析西北联大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并将这种精神融入新时代陕西高等教育的实践理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曹文强和王瑾雯等人的《西北联大精神传承及其育人路径探索研究》指出,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一所重要大学联合体在汉中坚持办学八年,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对于当今的高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高校传承和弘扬西北联大精神,扩大西北联大精神传播影响力,引领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勇担兴学强国的使命刻不容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珂的《西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指出,北联大成立于日军入侵、国家危亡的时代,在条件极为艰苦、师生饱经忧患的情况下,还是怀着教育救国、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肩负起了重建国家的重大使命。西北联大的成立和分设,不仅对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贡献,也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刘佳的《西北联大时期教育信念研究》认为,于危难之中成立的西北联合大学,自觉践行开发西北的艰巨使命,奠定了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改变了抗战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分布不均的局面,在西北地区肩负了那个历史年代的教育使命与重担。西北联大时期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高校教育理想信念的深刻标杆,探索挖掘这一特殊时期的的信念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建设意义和突显教育的价值观树立有重要意义。

六、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间学术动态                           

   在学术著作方面,出版有:李巧宁、陈海儒著《薪火西续:西北联大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23);姚远总主编《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已出版11册,尚有11册待版;姚聪莉主编,周超、宁岗、郑立副主编《西北大学办学理念与改革实践文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学科源流概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姚远等《图说西北大学百廿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年增订本);姚远,伍小东,陈中奇《西北大学英烈故事十五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张强《重塑格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与源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姚远,曹振明,伍小东主编《西北大学学科史文献资料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等等。

    有关西北联大的新闻报道:

2022-11-15,西北大学官网报道 西北大学举行国立西北大学校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影壁暨“四亭”彩绘翻新工程竣工剪彩仪式。

23-04-28 西北大学官网报道《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在长安校区复立。姚远介绍了《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的历史背景。

2023-05-27 ,中国日报网》报道:西北高等教育奠基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徐诵明雕像在西北大学落成。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姚远为与会嘉宾和师生阐释了雕像碑文,二百余字浓缩了徐诵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和重要的成就。

2023年05月26日 《汉中日报》发表姚远《西北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徐诵明》。

2023-06-05 西北大学官网 报道《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在城固复立。姚远介绍了《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的历史背景。

2023-07-07《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记者郑昕长篇报道《抗战烽火中的另一个“联大”》。

2023-08-31日,美丽汉中网》《西北大学官网报道:西北大学在城固县举行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办学旧址碑揭幕仪式,并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在城固县举行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办学旧址碑揭幕仪式。

2023年9月2日,在陕西西安国际影城举行张强新著《重塑格局》举行首发活动。张强与姚远对话西北联大。西北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校30余人出席。

2023-10-31日,《光明日报》现场直播:徐诵明奠基西北高教功绩碑在绍兴新昌徐诵明故居旁落成。功绩碑由西北联合大学联盟秘书处连同西北联合大学联盟十二家理事单位联合敬立。《徐诵明奠基西北高教功绩碑》由姚敏杰、姚远撰文。

                                              西北联合大学联盟秘书处  2023-10-2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1414092.html

上一篇:三访西南联大办学遗址的感叹
收藏 IP: 123.139.156.*| 热度|

2 池德龙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