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立-花开满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peropen 《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社 西安知先信息

博文

知识管理与科研协作系统NoteFirst 3.0 开发历程

已有 9903 次阅读 2012-4-9 16:43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协作, 知识获取, 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管理

  三年多了,2012年4月2日,NoteFirst 3.0终于发布了。
  NoteFirst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为我本人自己开发的一个工具,希望也能为关注知识管理、团队协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工具。NoteFirst的研发过程,有苦也有乐,苦乐自知,写篇博文记录一下心路历程,同时向支持、关注NoteFirst的朋友表示感谢。

第一阶段:参考文献管理软件
  “二进宫”读博士时,阅读了一些文献;学位论文时,为参考文献标引的事务性劳动感到不爽,插入、删除一篇参考文献时,后面的引文序号、参考文献列表的引文序号都要进行调整,很花费时间,而且这些工作纯粹是事务性劳动。于是开始寻找相关的软件,知道了国外的EndNote、RefManager,知道了国内的NoteExpress,最后自己购买了一款国内开发的软件,完成了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收集的参考文献,核心功能是在论文写作时根据不用期刊的要求自动形成规范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管理功能比较简单,文献的分类、标签、检索、全文关联,笔记。
  自己之所以开发NoteFirst,是基于以下原因:
  1)实现“开放存取”的一个工具。自己多年来一致关注“开放存取”,也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陕西省的一些关于开放存取的研究项目,一致也在探索开放存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一天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主要用途是写论文,而论文是目前学术资源的主要组成,而且大多数期刊都支持“绿色开放存取”(允许作者在个人网站或者所在机构网站仓储作者的论文、或者论文的PrePrint版本)。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为用户提供参考文献管理功能,而用户一般会在管理软件中收藏自己发表的论文,这样大家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开放存取自己发表的文章了。因此NoteFirst最主要的动机是作为“开放存取”的一种工具。
  2)双语参考文献的支持。国内一些SCI、EI收录期刊的参考文献采用双语参考文献,这样的参考文献格式,即便是国内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也不能支持。
  3)错误提醒。本人算是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实际用户,我有一个思维: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形成的参考文献,如果没有报错,就应该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目前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对于一些明显的缺项也没有进行提醒。我把我的论文提交给导师时,导师指出了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缺项,弄得自己很没面子。
  4)网络版软件。国内参考文献截止目前还停留在单机版阶段(我是在2008年开始开发NoteFirst的,已经将近4年过去了),在办公室计算机上收集的文献,到了家里,或者笔记本上,需要重新录入,或者人工导入。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实现同一用户不用终端上文献的自动同步,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2010年4月NoteFIrst 1.0推出,实现了这些功能。2010年7月份,Ver1.2发布时我在博客中发布了邀请朋友测试的博文。

第二阶段:团队协作的雏形
  本人之前一致在大学做教师,也带研究生,主持一些科研项目。作为项目或者团队负责人,有着这样的经历:
  1)指导过的的研究生,大多都收集了一些不错的文献,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做了不少实验,不少设计还是很有创新和使用价值的。但这些知识资源随着学生的毕业,都流失了。即便这些学生没有离开,但由于这些资源都散存在每个成员的个人计算机上,也没有成为团队的知识财富。
  2)每个导师都要为新生指定阅读文献,不同方向的学生需要指定不同的文献;可否更方便的方式进行传承?学生发现的一些有价值文献怎样能补充到只带阅读文献中?
  2011年1月份,发布的NoteFirst 1.5实现了这样的功能。
  在NoteFirst 1.5中,用户可以建立共享文件夹,共享文件夹的成员,可以在共享文件夹分享文献,实现初步的文团队资源资源分享功能。

第三阶段:迈向知识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一些专家纷纷开设博客、微博,出现了很多网络杂志,传统期刊开始了网络化进程。总之在互联网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讯,而这些资讯的时效比传统的杂志等媒体更加具有优势。当我们读到某些有价值的资讯时,希望能方便的收藏。
  浏览器自带的“收藏”功能太过简单,还只能保存在某个终端上,换一个终端,你的收藏就没有了。还有您收藏的仅仅是网址,如果这个网页由于种种原因失效了,你将无法访问。
  之前本人一直使用一款网页保存的软件“网博士”,这个软件可以把看到的网页一键保存和收藏。近日来受到热切关注的“美味书签”的功能就是在此功能上,加入了社区概念,更符合目前的流行趋势。
  本来我想集成“网博士”的功能,也和网博士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虽然最后由于时限和开发语言等问题,没有合作成功,在此还要对“网博士”表示感谢。感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工具。
  2011年 9月份,NoteFirst2.0发布,支持了知识卡片,从单纯的文献管理开始迈向知识管理。
  NoteFIrst 2.0中的“知识卡片”主要功能如下:
  1) 一键把正在打开的网页保存为知识卡片(网页格式);
  2) 把网页中的选中部分保存为知识卡片(网页格式);
  3) 屏幕截图功能,可把屏幕上任何有价值内容保存为知识卡片(图片格式);
  4) 支持知识卡片的分类、标签、检索;
  5) 可把知识卡片打包成电子书(CHM格式和专用格式);
  6) 知识卡片不同终端上的自动同步。

第四阶段:知识获取和团队协作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希望能及时获取到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之前是通过报刊订阅来获取相关知识的,但现在专业期刊的订阅价格,我个人已经无法承受,另外数字出版已经提供了更便捷的订阅方式。
  目前RSS获取知识的高效方法。RSS可以订阅自己关注期刊最新文章、专家最新观点、企业最新产品、项目基金最新申报动态。目前已经有很多RSS阅读器产品,如国外的Google Reader, FeedDemon,SharpReader,国内的“抓虾”、“鲜果”等,在Outlook、Foxmail上也都提供了RSS订阅功能。但这些RSS产品为通用的RSS产品,科研人员希望能实现把订阅到的信息直接纳入到文献管理中,以便论文写作时直接作为参考文献进行引用。。
    另外,作为我本人还有“主题订阅”的需求,就是订阅某个主题的最新文献。
  此外,团队协作中,不仅仅是资源分享,还包括任务管理、实验记录管理等。
  导师为会新生安排文献阅读和实验任务,但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质量评估方法。可否考虑通过对成员分享文献、笔记(可分为精读笔记、泛读笔记)、完成的试验记录的统计,加上成员彼此之间的关注、评论,实现了任务的统计和只能评估?。
  2012年4月发布的NoteFirst3.0,打通了知识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应用、团队协作之间的关节,是NoteFirst的一个里程碑版本。NoteFirst 之于科研人员个人,是知识管理系统;之于团队和机构,则是团队科研协作系统。其功能列表如下:


  NoteFirst 3.0 主要新功能包括:
   1)期刊订阅
   订阅关注期刊的最新文章,还可以订阅科研相关资讯,如基金委动态、相关企业的最新产品信息。当关注期刊、网站、专家有最新文章、信息、博文发布时,会自动接收,提高了效率,方便了使用。(该需求是中国科大罗老师的建议)
   下面是我个人订阅的部分信息的列表。

  NoteFirst可以把订阅的信息直接转换为题录,可以在论文写作时直接作为参考文献来使用。NoteFirst可自动补充期刊名称、年卷期页码等作为论文引用时的核心元数据。
  NoteFirst提供了科学RSS列表,收录了国内外的期刊、政府科研相关的动态、知名学者博客微博、研发型企业最新产品通报等科技相关的RSS源。
  2)主题订阅
  可以订阅SCI、EI、PubMed 、IEEE等数据库中某个主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可以订阅某个专家的最新成果,可以订阅个人成果被知名数据库(如SCI、EI、Pubmed)收录的情况,可以订阅个人成果被别人引用的情况。(该需求是中国农大的胡教授的建议。)


  目前数据库支持SCI、EI、IEEE、Pubmed、万方、知网。
    后续支持的数据库包括: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CA、AIP等。
  3)团队任务管理(农大胡教授的建议)



  4)成员间交流
    成员可以查看所参与群组的最新动态,包括资源的分享、成员的加入、微博信息等,对分享的资源进行评价、添加笔记;微博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工具,成员之间还可以通过内部短信进行交流。
  5)机构知识库建设
    把团队的个人成果、试验记录、重组数据进行再组织,开辟机构成果展示"橱窗",提高团队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文献、试验记录、读书笔记等都是团队智慧劳动的见证,资源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就构建起了机构的知识库,也记录了团队科研活动的历史。

  以此作为NoteFirst3.0发布的纪念。
  感谢朋友们多年来对NoteFirst的支持。
  欢迎朋友们进行试用,提出建议。
  NoteFIrst3.1 将支持新浪微博的订阅,希望也能支持科学网微博的订阅(还没有研究科学网微博是否提供了RSS订阅)。
  NoteFIrst的官方网站:http://www.notefirst.co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283-557201.html

上一篇:机构知识库,如何避免沦为“鸡肋”和“形象工程”?
下一篇:RSS学术资源和RSS学术应用
收藏 IP: 36.40.55.*| 热度|

8 赵星 黄令贺 李玉成 王永峰 王恪铭 苏德辰 NoteFirst Elena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