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八十年代的缩影——从《千家诗新注》的一个印刷错误谈起

已有 1144 次阅读 2024-2-7 22:5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手头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千家诗新注》,158页,薄薄的一册,风格朴实,正文的字比较大,读起来方便,很是不错。美中不足,读到141页的时候,发现所录杜甫诗《登岳阳楼》中,竟然有一个字印错了。这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全文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我上传的图版可以看到,诗篇的第三联,即“颈联”的首句“亲朋无一字”,手民误植为“亲明无一字”。这让我产生了不少感慨。我编纂过多种图书,知道印刷品中错字不可免。先师华锺彦先生曾说,校书如扫落叶,想完全洁净,实不可能。所能做到的,是尽量避免差错。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大发感慨,甚至为此要写一篇短文呢?是因为这本书,这个差错,让我想起那个时代的许多事情来。

     本文开头说到,这本书是1982年出版的。那时还没有电子印刷技术,所以应该是手工排版的。当时正值文革后“拨乱反正”的时期,排字工人和校对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才会将这个名篇中几乎现在人人皆知的诗句排印错。

    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版权页显示,这本书的印数达二十二万之多,在现在不可想象。 这一印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阅读需求。前面说到,杜甫的这篇《登岳阳楼》“现在几乎人人皆知”,但当时并不是这样。“史无前例”对文化的破坏,现的年轻人难以想象。总之,二十二万有余的发行量和这个印刷错误,反映了那个朝气蓬勃时代的两个方面。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是由两位学者合作注释的。排在第一位的赵兴勤先生,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教授1949年生,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是33岁的年轻人。我在那一年,正本科毕业,他却已有古籍整理的成果出版了。这件事,也可见当时用人的不拘一格,以及发奋向上者的正当其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421002.html

上一篇:读《千家诗》杂记
下一篇:王安石的《元日》——兼谈《千家诗》的一个选编思想
收藏 IP: 106.39.91.*| 热度|

13 尤明庆 许培扬 张晓良 郑永军 宁利中 王成玉 周忠浩 张学文 王大元 李毅伟 刘炜 汤敏骞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