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建议尤明庆教授集中精力从尺度入手展开历史研究

已有 727 次阅读 2024-3-24 19:3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尤明庆教授给我留言,说他新上传一篇博文,内容是“文史研究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最终决定从先秦尺度展开历史研究”。我认为,一个原来从事数理方面研究的学者,转向历史研究,这是很好的路径选择。希望尤教授能够实践其言,不要把精力浪费于“清华简辨伪”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了。

        我这样说,完全是好意,但事不过三,我这是最后一次向尤教授提这样的建议。因此,稍多说几句。

        前面讲到,尤教授的前述博文内容为”文史研究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主要论述的还是如何利用电子文献,以及利用电子文献如何可以改变人们的研究。从行文看,尤教授以为电子文献可以让人们知道古书所载许多知识,足可凭此而超越前人。他可能不知道。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电子文献所录(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前辈学者没有不知道的。有些学者还达到“精熟”的地步。所以根本不存在因此而有什么“千年变局”之事。比如,我的博士导师杨公骥教授在自传中就提到,他的研究,建立在已知全部唐代以前(从其著述来看,我理解是含唐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后代的文献,杨先生也是熟悉的)。至于王国维先生“先秦两汉之书烂熟于胸中”,更为学界所艳称。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烂熟于胸中”,而不是凭电子检索偶尔看到。

         以上所举杨公骥先生和王国维先生两例,并非罕见。在前辈学者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乾嘉诸老不说了,人们熟悉的周氏兄弟也是如此。周作人说他自己读过全部古书。这不是虚言。乃兄鲁迅先生说,“古书我读得最早,也读得最熟”。什么叫熟呢?从鲁迅的文章看,古书内容,没有他不知道的。前面说王国维熟悉先秦两汉之书,并非后代的书他不熟。从《宋元戏曲史》所引征,即可知道,他不单熟悉经典,对笔记之类的文献材料也是信手拈来。今天研究戏曲史的,所用很少有超出他的文献使用范围,尽管我们有电子文献检索这样的学术利器。

       附带说一下,过去,不只是靠学术吃饭的人如此,甚至连皇帝、太监也有类似熟悉文献的。我曾读到一个材料,讲明英宗朱祁镇和太监王振的缘分:有一次英宗外出,“于马上背小注,偶尔忘记”,王振在边上提示他,由此奇之。什么叫小注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三经的注疏。字数以百万计。注意,不是读过,是会背诵。

       对于文献熟悉,不仅知道有此记载,而且能理解文献的深层含意,以及文献记载间的相互关系。否则,谈不到研究,更谈不到有所发现。若有朋友不相信,可以从我前天博文所举《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入手试一下。《石留》篇虽然我破译了,但绝大多数人(这里指的还是专业人员)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现在的中华书局新校点本《宋书》还没有采用),更不要说自己去破译这样的天书了。再说一遍,谁不相信,可以试一下(《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还有未解者。我暂未顾及,但已有大略思路)。能破解一篇,足以青史(文学研究史)留名。这与所谓简帛文献辨伪相比,对学术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我明天出差,要准备行装以及讲学材料。因尤教授言辞恳切,又曾在精神上对我有所支持,所以专门写这篇博文回答。希望能够对尤教授有所提醒。当然,一个人有自己的念想,别人能做到的只是提醒而已。况尤教授研究古史,只是一个精神寄托,写的所谓辨伪文章,虽然一时并无什么用处,但写本身就是一个无用之用。也许有一天,因为写多了,忽然有所觉悟,能够探索到正确的学术道路,实是未知之事。

【附记】我1999年开始给研究生上课时,没有讲义。因为当时我们学校刚得到学位授予权,让我同时在四个方向上开课,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写讲义。那时又没什么课件之类的东东,全凭长期积累,所引文献皆随手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以为我的记忆力好。其实,熟悉基本文献,是研究的基本功,而我长期苦恼于记忆力不好,一篇文章、一首诗,要读上百遍,甚至几百遍,抄写许多遍才能记得住。我曾有博文记述此事。现在知道,这是上天的恩泽。让我多读,才能够在阅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以后有时间和话,可以写篇博文说一下。当然,不再和尤教授的前述选择挂钩。

       又,尤教授的一些具体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没有意义。时间长了,他自己会悟到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1888-1426705.html

上一篇:我批评他了
下一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一个街头景观说起
收藏 IP: 111.16.132.*| 热度|

8 刘进平 杨正瓴 郑永军 孙颉 宁利中 黄河宁 刘炜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