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晔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昌晔

博文

批评民科,不如批评我

已有 4899 次阅读 2016-2-23 13:4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创新, 呼吁, 统计物理

“在中国,有能力的人不创新,没能力的人瞎创新” ---彭桓武


最近一则关于民科的争议闯入某些媒体的新闻,为此我也来发表一些个人意见。我的意见是,与其对民科口诛笔伐,不如对我口诛笔伐,理由如下。


虽然我有绝对正牌的履历(略去),不过我做的事情近似民科。我发表过数量不多有分量的文章,例如2002年在英国物理杂志上题目为《解含时薛定谔方程的一般方法》的文章,2002年在意大利物理学会的英文杂志上的题目为《对玻尔兹曼碰撞算子的数学研究》的文章。但是大多数编辑部,特别是有影响的编辑部,基本上把我看成是一个能用英文写论文的中国"民科",其中的理由我也理解。对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兹曼1873年所做的方程提否定意见,不是一般的科学工作者愿意干的事情。此方程在理论上好像没有多大破绽, 在实践上好像也没有多少反面的证据,还有许多人在此方程的基础上做了一大堆工作,作为教科书的一个内容该方程在全世界的物理课堂上用了近一百年了,也没有受到权威人士的尖锐批评。所以,他们对我的评价,是近乎正常的一种反应。


不过,近乎正常并不等于正确。一百年前的正确更可能被现代科学的发展“挤出”某种不正确的东西。我批评玻方程的文章,用的是数学化的语言,几乎是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方法,如果出错是很容易发现和驳倒。我在十一年前曾经试图用特别的方法激发国人对我的批评(请百度输入:一万元,2005,陈昌晔),但是没有人响应,我的努力没有结果。我的最新的2016年的工作更重要,不仅细致的分析了玻方程推导方法中的问题,而且从有关定理推出分布函数必然涉及非连续的结论(其中许多可以用实验或计算机验证)。所以,我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宣称,我的工作即使错,也是一个有科学意义的“创新试错”,如果对,将是一个有革命意义的真正创新。


你一定会问,“创新试错”和“瞎创新”有区别吗?我说,有。我对玻方程的批评不是一种抽象的否定,而是用提佯谬的方法,讨论科学问题。比如当年爱因斯坦不同意量子力学的解释,他提出来了许多佯谬,他的佯谬,不论出发点如何,激发了几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用提佯谬的方法来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几乎是发展理论科学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具体到我做的统计物理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的一个重要佯谬。如果一个体系只有若干个粒子,一般认为我们可以应用个体规律。如果一个体系有非常多的粒子,一般认为我们可以应用统计规律。我们知道,统计规律,如玻方程,与个体规律有原则性的不同(你可以称之为从量变到质变)。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一个系统有不多不少的粒子,统计规律和个体规律那个必须失效呢?如果再细致一点,我们能够发现物理学的统计规律几乎都是从个体规律推导而来的,那为什么统计规律和个体规律之间又好像有巨大的鸿沟呢?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显然会对统计物理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你们读了我的文章一定会有新的思考。


物理学是一个最能发生革命的科学,大大小小的革命非常多,但对国人而言,想要有所贡献的许多机会都永久性的消失了。统计物理是一个相当寂静的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时间窗口可能已经打开。但是,目前国人盲目跟随大科学,热门理论。我的研究非常有可能得不到国人的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我已经是年过七十的人了,我不想我的工作变成对我个人的回忆。)


我向方舟子呼吁,如果你能对我的工作,有所评论(即使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方面评论一下也好),你的评论可能推动中国科学。


我向中国有关著名科学家呼吁,请在百忙中对我的工作给予关注。如认为有意义,请给予支持,如认为无意义,请批评或驳斥。(2000年左右,在科学院理论所讲过我的工作,若干人士曾给予一定的鼓励。)


我向国家科委、教育部门、媒体部门的领导呼吁,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的力量做一点事情,比如在某些大学搞专题讨论会,办特刊刊登正反两方面的文章,在媒体发某种信息。早期,可以以中性评论或批评我为主。后期,可以开国际性的科学讨论会。


我向青年科学家呼吁,你们可以用实验或计算机模拟验证或驳斥我的理论(做57年的吴剑雄的工作)。我工作的计算部分可以在下文找到:C. Y. Chen, (2015)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article-Particle Collisions,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6, 772-779. doi: 10.4236/jmp.2015.66082。我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附文:


Validity of Boltzmann's equation and beyond, (2016) 待发表

v-final.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149-958056.html

上一篇:中国有一个残缺的科研体系
下一篇:“民科”也能批评现代科学
收藏 IP: 73.202.91.*| 热度|

13 陈楷翰 檀成龙 郑小康 柏舟 李颖业 韦玉川 汪晓军 周健 李维纲 文克玲 刘学武 姚伯元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