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二次组会纪实

已有 575 次阅读 2023-10-22 15: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二次组会纪实

 

时间:2023.09.22

地点:银杏楼101








参会人员:张善超、李冰、徐成源、李佳仪、乔安晨、李琼玉、任郁、王碧琪、李慧琳、潘建好、谭苗苗


 

一、《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第一章》读书汇报





沙龙的第一部分为王碧琪同学以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的读书汇报。她首先从社会背景、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的维度讲述了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成书背景,然后重点讲述了确定教育目标的相关内容:


在教育目标的来源方面,泰勒指出,教育目标应源自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三方面。就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而言,重点在于把握学习者的需要与兴趣;就对当代生活的研究而言,泰勒认为,由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因而学校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而不要让学生去学习在50年前重要的、但现在已不再有意义的内容;就学科专家的建议而言,泰勒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科专家的报告当中去找到他们给我们的提示,从而推导出我们所要的教育目标。在报告中,我们会知道一些特定学科的广泛功能或是其特定贡献。

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中,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筛子。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在书中教育哲学即所谓的办学宗旨。这意味着我们应明确国家或学校的价值取向,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从而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而第二个筛子则是学习心理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只有与学习者内在的条件一致时才能产生价值,即学习者目标之间的要素需和谐且相互适应,这样才能高效的达成教育目标。

就教育目标的陈述而言,泰勒指出,要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而最有效的目标陈述形式要包括两个维度:行为方面和内容方面。此外可通过二维图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目标的指导作用。

最后,王碧琪从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陈述教学目标三方面讲述了泰勒的教育思想对自己的启迪。

在讨论部分,李琼玉提出如下问题: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三大目标来源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是以哪一个为重?三者之间的比重又应如何?

对此疑问,潘建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学科专家的建议类似于文献,相当于对知识本身的搜索和文献查阅。她认为当代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在于培养能融入现代生活的人。因此,她认为对学习者的比重应占到一半,剩下的两部分各占25%李冰认为,我国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坚持社会本位,对生活的研究应是首要的;其次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要兼顾到个人本位,即学生的发展。这涉及到一个过程目的,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最后因为学科专家的建议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因此可以适当将其建议作为辅助和参考。徐成源列举了教育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认为特定的教育、教育目标乃至教育哲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得以建构,因此教育目标的设置一方面受制于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受到制定者所处的价值立场的影响,因此对于三个目标的细分乃至量化都是难以达成一个统一的量表。他认为,在我国的场域内,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为达此目的,过程、方式等的设置则取决于各层面实践者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教育教学更像是一门艺术。

李佳仪对于汇报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若存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益,但与学校哲学相冲突的目标,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应用怎样的机制保证学校的哲学是为社会所接受,为学生所需要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王碧琪认为我国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设,因此提出与其相违背而又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说法本身就不现实

最后,张老师对该部分汇报进行总结。在总结中他大家提出如下问题:如何将经济因素融入课程设置之中?政治因素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对于学生的需要的测定是否精准?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手段与目的的混淆(这也是造成同质化教学的一大重要因素)?学校可以有自己的哲学吗?随后张老师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使大家深刻的感受到思路的拓宽。

 

二、基础教育热点政策汇报





沙龙的第二部分是谭苗苗的基础教育热点政策汇报。她的汇报由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双减政策出台、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五部分组成。其中她重点讲述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要求与措施。就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教学反思而言,谭苗苗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立场,致力于突破时空壁垒,全面关照每一个孩子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中小学教师要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化素养,学会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助益于线下教学。


最后,谭苗苗就教育数字化向大家提出两个问题: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推动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就这两个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讨论。

李琼玉分享了自己所在单位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该项目通过设置作业点等方式一方面监督老师能够真正的用技术解决教学中实际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迫使老师们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对于李琼玉的分享,谭苗苗基于自己学校举办的类似项目的经历做出回应,她反映培训项目在最后已流于形式的情况,很多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一个指标去完成,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革新实属有限。李慧琳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培训、赛课比赛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推广。乔安晨认为,就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中小学的教师队伍而言,一是要把握强师建设的两条主线,二是要健全完善强师培养体系,三是要关注弱项,补足短板,四是要夯实长期的有力保障。潘建好基于自己所在区域示范学校的案例,指出教育数字化在赋能教育评价方面有独到之处,但其中硬件的投入与师生员工的培训是一个繁杂的工程。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如果对其的认识只局限于外部的表象,那么推行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乃至弊大于利。李冰认为,就教育数字化的推动策略而言,在宏观层面,要从工作机制的优化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着手。在工作机制方面,要实现教师自我培训机制的优化与宣传教育机制的优化;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意识的培养、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徐成源认为,教育数字化的目的在于资源共享性、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过程性评价的助力,而非PPT、电子白板等表象。而在政策的实际执行中,相关主体往往注重那些易于显现的、可量化评价的表象指标,以致将手段与目的颠倒,造成政策传递执行的失真。同时他也指出,教育数字化只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手段,而非目的,当下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每一个想要得到相应资源的人提供充足的条件,以实现其自身的提升。

李佳仪基于自己实习时观察到的个别教师直接使用电子白板资源库中的课件的偷懒现象,询问各位一线教师应如何避免这种问题。李慧琳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属于个别教师的个人素质问题,而这类范例课件中的优秀部分在另一方面也值得教师的借鉴与学习。谭苗苗基于李慧琳的回答,进一步指出类似的偷懒行为并不会得到学校与家长的认可,同时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学生讲懂,而课件的使用只是一个操作中的选项,关键还是在于教育者本身。

最后,张老师从什么是创新型教师、数字素养应如何表述与培养等方面对该部分汇报进行了总结。

 

三、《学记》读书汇报





沙龙的第三部分是李冰的《学记》读书汇报。她首先提出,《学记》中教育的作用体现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和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其次,她从教学相长、豫时逊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尊师重道等6方面讲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然后,她讲述了《学记》中对于学校制度与学校管理的论述。最后,她以《学记》提倡的“尊师重道”为切入点,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方面论述我们应如何在当代教育环境下维护师道尊严。同时,她向非全的同学提出疑问:在中小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讨论部分,李慧琳“藏息相辅”原则感受颇深,她认为在教学中,日常的上课与游学访学等第二课堂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谭苗苗认为,在中小学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在于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多运用开放式问题、翻转课堂等方式,助力学生的培养。此外还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与沟通能力。乔安晨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鼓励探究、正向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二是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心情的想法和愿望,支持学生对自己兴趣方向的内容进行探究。在维护师道尊严方面,她认为最首要的还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并注重日常教学中的细节。李琼玉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言,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二是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要解除他们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三是通过对思考法等方法的传授与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潘建好认为《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使她感受最深,如果一位老师想要变得更优秀,在教学生涯中他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的鞭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同时她也援引“四个引路人”的论断表示基本的为师之道任郁认为,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可能性,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到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其次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敢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徐成源表示,《学记》对他最大的启迪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更多地重视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而非过于强调于教学内容的展示手段。李佳仪表示,《学记》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她感受最深,在发展信息化与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因材施教是如上教育目标实现的一大前提与途径。随后她以人工智能与ChatGPT为例,讲述了信息技术对一对一基于以及个性化教学等的影响。

最后,李冰张老师对本部分的汇报与讨论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古人的经典著作在当下的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6636-1406809.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第八次沙龙记录
下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三次组会纪实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