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ao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taowang

博文

【科普】热力学第二定律: 5. 熵产生计算和熵产生原理推论

已有 8333 次阅读 2012-10-27 14:34 |个人分类:现代热力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普, 热力学第二定律, 耦合, 补偿, 熵产生计算

作者: 王季陶

 

从前一博文【科普】热力学第二定律: 4. 一句话的熵产生原理中可以知道:

熵产生(diS) = 系统熵增(dS) + 环境熵增(dSsurr).

因此熵产生(DiS)计算就是:  1.  根据实际的过程确定初态和末态; 2.  在初态和末态之间假设一个可逆过程; 3. 沿着假设的可逆过程做积分 int  dQR/T .  4. 环境熵变的计算. 前三步得到系统的熵增DS, 后一步得到环境的熵变DSsurr , 两者相加就是系统的熵产生DiS. (即另一大孤立系统或绝热过程的熵增)  如果实际讨论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系统的熵产生一定等于零. 如果实际的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系统的熵产生一定大于零. 系统的熵流 DeS = DS − DiS DeS = −DSsurr 是可正可负.

 

实例1: 373.2 K 和标准压强下 1 mol H2O 作等温等压蒸发时吸收热量 40620 J.

: DS =40620 J/373.2 K=108.8 J K-1, DSsurr = − 108.8 J K-1. 于是熵产生 DiS = 0 (可逆过程)以及 熵流 DeS =108.8 J K-1.

 

实例2: 1 mol 理想气体作等温膨胀到 10 倍于原来的体积.

: (a)可逆等温膨胀. DS = int (QR/T) = int (1 to 10) pdV = R ln [10/1] = 19.14 J K-1, DSsurr = −19.14 J K-1. 于是熵产生 DiS = 0 (可逆过程) 以及 熵流 DeS =19.14 J K-1.

: (b)向真空膨胀. 初态和末态和可逆等温膨胀相同, 因此DS = 19.14 J K-1, DSsurr = 0. 于是熵产生 DiS = 19.14 J K-1 (不可逆过程) 以及 熵流 DeS = 0.

 

通过实例也可以知道: 从熵增原理扩展到熵产生原理是非常严谨和巧妙的.

 

熵产生原理的基本推论:

1. 对于孤立系统, deS = 0, 所以 (dS)iso = diS ³ 0. 因此对孤立系统来说, 熵产生原理和熵增原理是等价的. 但是 diS ³ 0 的数学表达式不仅适用于孤立系统或绝热过程, 也适用于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所以diS ³ 0可以被称为普适的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对于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熵流 deS 可以是正、负或零. 但是 [diS < 0, deS > 0 & dS ³ 0]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因为 diS < 0 已经违反了熵产生原理. 这也意味着熵产生在一个系统中被 吸收掉为负, 而通过系统的足够大正熵流来补偿是不可能的.

3.如果把一个孤立系统分离为 I II 两个宏观部分, 那末必须是 diS I ³ 0 diS II ³ 0. diS I diS II 分别表示 I II 两部分的熵产生项. 如下的一种物理状况, [diS I < 0, diS II > 0 & diS ³ 0]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式中 diS = (diSI + diSII) 表示系统的熵产生. 因此, 在系统的一个宏观部分中熵被 吸收”, 而依靠在系统的另一个宏观部分中足够的熵 产生来补偿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只可能在系统的相同区域中同时发生.

4. 必须严格区分另一种情况: 如果在同一个系统中同时发生两个不可逆过程, 分别用 diS1 diS2 表示过程 1 2 过程所引起的熵产生项. 那末[diS1 > 0, diS2 < 0 & diS ³ 0]的情况是可能的. 因为只有 diS1 + diS2 的总和才表示该宏观区域的总熵产生 diS. diS = diS1 + diS2 ³ 0 完全符合普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这就是克劳修斯的 补偿, 或者称为热力学耦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7912-626638.html

上一篇:【科普】热力学第二定律: 4. 一句话的熵产生原理
下一篇:热力学第二定律学术讨论: 错不忍睹 共同学习
收藏 IP: 58.247.213.*| 热度|

1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