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哲学家的奇特婚恋

已有 7643 次阅读 2008-3-1 12:07 |个人分类:西学笔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谢林与卡罗列娜母女之间的婚姻

 

谢林(Friedt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继康德和费希特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少年时期的谢林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1790年,年方15的他就被图宾根神学院破例录取(照例年满17岁才能入学)。神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斯图加特和莱比锡当过家庭教师,同时从事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康德等人的自然哲学等方面的研究。1798年被聘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主要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这里,他先后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1799)、《先验唯心论体系》(1800),还编辑出版了《思辨物理学杂志》(1800)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1801),并在黑格尔1801年到达耶拿以后,又与黑格尔共同编辑出版了《哲学评论》(1802/1803)。也是在这里,他与大学者歌德、大诗人席勒经常聚会,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问题。

 

在耶拿大学,谢林与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卡罗列娜过从甚密。卡罗列娜的第二任丈夫是当时学界著名的浪漫派代表人物施莱格尔,当谢林在莱比锡初次与施莱格尔讨论学术问题时,她就对谢林产生了好感。谢林到耶拿以后,卡罗列娜不但参与他的创作活动,还把自己的女儿鲍茉尔许配给了谢林。18007月鲍茉尔因病夭折,谢林很痛苦,本想断绝他与卡罗列娜的关系,但卡罗列娜却毫无保留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爱情。几经周折,18033月她终于在歌德的帮助下解除了与施莱格尔的婚姻,并与谢林结婚。18099月卡罗列娜病故,谢林在心身上遭到很大打击,从此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直到1812年他与鲍林娜.歌特尔结婚。

 

孔德与半老徐娘的非法同居及与妓女的婚姻

 

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891859)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现代西方的许多重要哲学流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等等,都直接来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孔德自幼体质羸弱,体态笨拙,外表丑陋,头与身段与他的短腿相比显得太大。胃病和近视眼从幼年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孔德自幼意志坚强,个性倔强,智力超常,学习勤奋。10岁左右时,他在全班宣称他希望西班牙人能成功地把拿破仑赶出法国,并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厌恶老师们对拿破仑的崇拜。1814年,16岁的孔德进入巴黎工业大学学习,后因征集一份要求被他认为不合格的老师辞职的签名信而被校方开除。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晚年时,孔德曾做过圣西门的秘书,开始两个人合作得相当不错,但后来意见越来越不合,1824年终因公开争执而分道扬镳。

 

孔德在1818年与一个比他大29岁的已婚意大利妇女同居,生了一个女儿。虽然不能肯定这女儿是否为孔德所生,但他还是准备在法律上确认自己的父亲地位。可是,这个女儿在9岁时便夭折了。18215月的一个晚上,孔德在街头散步时遇到了一个大约19岁的妓女卡洛琳娜,几年后两人便结婚了。18428月,当孔德终于完成了《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之后,因夫妇感情不合,卡洛琳娜离他而去,从此两人再未见面。

 

克尔凯郭尔与雷金娜的失败恋爱

 

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是一位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被尊奉为存在主义祖师爷的丹麦哲学家,尽管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在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其影响从未超出丹麦的国界。克尔凯郭尔自幼生长于富家,享有各种优裕的物质条件,从未体验过生活的艰辛,这和他后来在自己的哲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深沉的精神痛苦,恰好形成强烈的对照。据说是因为他早就敏锐地觉察到,在父亲表面上的宗教虔诚底下掩盖着内心的深深不安,一种有罪的感觉的折磨着父亲(按:据其儿子所猜,是因其和第二任妻子在婚前发生过不正当关系,而这是和基督教的戒律相违背的一种不道德行为),使这位老人长期处于一种不可名状的忧郁之中。这种忧郁也感染了他,造成了他的病态心理,给他的一生蒙上了阴影。而更加不幸的是,从1932年起,两年多里老克尔凯郭尔接连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儿女,加上早年死去的两个子女,在他七个子女中只剩下长子彼得和幼子索伦,如此打击,使这位笃信宗教的老人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以至于竟预感他的还活着的两个儿子也将先他而死,因而更深陷于宗教信仰以图赎罪。克尔凯郭尔受其父亲的影响,也相信自己活不长,并且特别注意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为33岁,所以迷信自己只能活到32岁。也因为如此,他为自己先前出版的《哲学片断》(1844)写长篇《附言》(1846)时把这当作自己“最后的”著作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写成后更感谢上帝让他说出了自己需要说的话,并感到在哲学方面已经不需要再写别的东西了。

 

1838年老克尔凯郭尔去世,接着就发生了对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具有巨大影响的另一件事,那就是他和一位显要人物的女儿雷金娜.奥尔森之间的短暂而不幸的恋爱。

 

克尔凯郭尔初次结识雷金娜是在1837年,当时她年方14。对于正处在莫大精神痛苦中的他来说,这位少女给了他重新获得幸福的希望。他的《日记》中有如是追述:1840年,他通过神学的正式考试之后,从8月到9月一直试图接近雷金娜,以便向她诉说衷肠。到98那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找她,正好在她家门口的街上遇见了她,她告诉他说家里没有别人,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于是他们一起到她家的起坐室,听她演奏钢琴,他突然以笨拙而粗鲁的方式向她求爱,说“我感兴趣的不是什么音乐,我两年来一直追求的就是你”。雷金娜没有答复,从房间里跑走了。他就去找她的父亲,征得她父亲同意后,于910又和雷金娜谈了一次,这次她接受了求婚,接着他们就订婚了。但是,克尔凯郭尔写道,这样的幸福却是他心理上所承受不了的,“我内心里感到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自认为象他那样的“忏悔者”不可能克服支配着他的忧郁,所以也不可能使他心爱的姑娘得到幸福,因此“在那个时期内,我的痛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于是他竭力设法解除婚约,为了不致损害她的名誉,他故意引起她的不满,想使她主动提出解约,但未成功。最后只得由他采取行动,18418月,他退回订婚戒指并附上一封短信,信中请求她“宽恕这样的一个男人,他虽然也许能做某些事,却不可能使一个姑娘获得幸福”。尽管雷金娜恳求他不要离开她,他还是坚决地解除了婚约

 

后来,克尔凯郭尔曾对解除这桩婚约感到十分后悔,并曾试图与雷金娜恢复关系,但他以前的行为已经伤透了她的心,她断然拒绝了他。后来,她另嫁了别人,而克尔凯郭尔则始终保持独身,对她一直不能忘怀,在心灵上留下了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痕。他写道:“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我所爱的唯一的东西。”这次失败的恋爱成为刺激他去从事著述活动的直接推动力,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存在将绝对地为她的生活加上重音符号,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工作也可以被看作是为了尊敬和赞美她而树立的纪念碑。我把她和我一起带进了历史。”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他几乎是疯狂地埋头于创作,在十余年内写成了大量著作。他自己说,抛弃了雷金娜,他不仅选择了“死亡”,而且选择了文学生涯,“是她使我成为一个诗人”。18551111,克尔凯郭尔在孤独中死去。他的遗嘱指定将自己的遗产赠予雷金娜,然而遭到了雷金娜无情的拒绝。

 

穆勒与泰兰夫人的爱情

 

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其历史影响巨大,至今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耸立着他的青铜像,在国家美术馆中悬挂着复制的乔..瓦茨的穆勒肖像,表示着后人对他的怀念。穆勒深信在近代教育方面,逻辑这门科学是最容易训练人成为一个具有正确思维的思想家的。他年轻时最爱读巴克莱和休谟的论文,加上孔德和他父亲的影响,使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了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传统。穆勒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学体系》(1843)、《威廉.哈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研究》(1865)、《奥古斯特.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和《关于宗教的三篇论文》(1874);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1844)、《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后者在很长时期内曾作为当时的大学教科书。

 

在私生活方面,穆勒与后来成为其妻子的泰兰夫人关系堪称一绝。他们大约在1830年相识,当时穆勒25岁,泰兰夫人23岁。经过20多年的时间,直到泰兰丈夫去世,她才与穆勒结婚,成为终身伴侣。20年的漫长岁月里,穆勒过的是柏拉图式的恋爱生活,对泰兰夫人一直倾注着他的爱慕之情,却没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依照穆勒自传中的说法,他与泰兰夫人相识不久,就觉得她是最值得钦慕的一个,不仅美丽、敏慧,有突出的自然风度,更有坚强而深邃的感情,她不断地自求完善,在思想与才智方面的发展甚至超过了诗人雪莱。在他们婚后的七年之间,穆勒所发表的著作,比他一生的任何其它时期都要少,但是除了泰兰夫人死后发表的《论自然》和《论宗教功用》两篇文章外,他的四部最严谨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论自由》、《功利主义》、《议会改革之我见》、《论妇女的从属地位》)都是同他妻子合作构思而成,其中有一部还是两人合写的。穆勒甚至这样说,那一个有名字附在这种作品上的人却是内中最不重要而且最无创作能力的一个人。在另一地方,他又说:“她对我的裨益一面是保持我原有对的地方,一面是革除我错的地方而把我引导到新的真理上面。”泰兰夫人去世后,穆勒就在她的墓地购置了一所茅屋,和泰兰夫人的女儿海伦泰兰一同住在那里。这时在生活方面,穆勒说他所抱的宗旨全是她的宗旨,对她的纪念是他的一种信仰,她的赞许对他是一种标准,他竭力遵循她的思想规定自己的生活。

 

(以上均摘自王树人等所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16616.html

上一篇:访韩杂谈
下一篇:汉末仲长统的哲学思想
收藏 IP: .*| 热度|

1 张旭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