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职业的原因,常跟国内很多高校和科研所的老师闲聊关于专利的话题,发现其实这些老师们有相当一些人并不把专利当回事,他们更看重论文,日常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申请到基金。至于专利,多是用于拼凑工作量用,或者为申请基金和课题装饰门面。很多老师,即便其申请的专利授权后,也对于其他人对其专利的无偿使用持一种默许甚至不关心的态度,更逞论做细致完善的专利布局来保护他的发明创造。这与我接触过的很多外国公司和创业型科技公司对专利的极端重视形成鲜明反差。
刚开始我并不理解这些高校老师和研究所人员的做法。不过在细聊之后,我也明白了一二。
人都是利益驱动的,当一项投入预期不能得到回报时,人们自然不会舍得投入太多,也自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举例来说,某研究人员A的技术方案虽然申请了专利,但A心里很清楚,这只是编个动听的故事忽悠基金委给拨款,技术方案本身并不能真正实施,或者距离真正实施还有相当多的艰苦的配套性工作要做。且申请到的基金或课题,无论A最终是否做成功,都能顺利结题,验收过关。则A自然不会太把专利当回事。因为A根本就没有动力或者压力去真正把技术方案做成做好以工业化。换句话说,A挣钱与否跟最终把技术方案转化成工业化技术没有直接关系,而仅在于不断地换个花样编新故事申请新一轮的科研经费,并从中不断获益,故他们的研究方向始终是跟着潮流而变化,申请一堆半生不熟的专利,自知无法工业化,自然也就弃之脑后了。本博主将其称为“靠过程挣钱”。
而国外很多大公司以及国内很多科技创业型公司则不同,他们往往是已经有了相对成熟完善的或就要工业化研究成果,并已经为此研究成果付出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且指望着靠这些成果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获利以至少回收研发成本。因此,他们对自然高度追求成果的技术垄断性,并为此舍得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获得牢固而稳定的专利权,他们的技术垄断才能合法化,他们的商业利益才能最大化,才能持续研发以不断保持技术领先性,才能不断挣钱。对他们来说,欺人无异于自欺,无法跟老板交差,也对不起自己所冒的风险和所付出的劳动。本博主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靠结果挣钱”。
以上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前者需要外部不断输血,研发才能勉强持续,一旦断血,研发即告停止;后者则可以自己造血,甚至可以对外输血,研发活动能够持续且自维持自获利。
显然,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希望看到“靠结果挣钱”的人越来越多。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国家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做到,鼓励靠结果挣钱,抑制靠过程挣钱。
如何区分这两种类型的科学家,是很多立志从事科研的年轻硕士博士们以及很多拿着大笔资金准备投资高新科技项目的风险投资者所必须面临的甄别问题,就此问题,本博主拟在近期内予以论述。敬请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6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