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体制也是一种基因

已有 7117 次阅读 2011-6-4 17:48 |个人分类:回首往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基因, 体制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很少吃饱过饭。其实在我那个穷生产队,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吃饭时可以达到按需分配的标准,特别是小孩多、劳动力少的家庭,无一例外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体制来限制饮食并确保在吃饭面前尽量人人平等。至于采取何种体制,基本上由母亲决定。

说三户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是如何安排吃饭问题的。这三户家庭都是虽然兄弟姐妹多,但都还小,全靠父母拼死拼活挣工分养着的典型贫困户。这样的家庭,母亲经常为无米之炊发愁,有米之时其实也总要掐指盘算,不敢有丝毫松懈。

第一个家庭安排吃饭的体制是这样的:每顿饭母亲做好后就开始按人口数量分装成几小碗,再在饭箩里留一小碗左右,谁有需要都可以再去装。父亲和母亲是劳动力,其实很需要也很应该再吃了饭箩里留的那一小碗饭,但他们自始至终都在等着孩子们去装。孩子们虽然还小,不是劳动力,但每天的活蹦乱窜其实消耗能量也不少,也渴望再吃一碗甚至几碗,但他们即使是再怎么渴望也是吃完母亲分装的那碗后就主动放下了饭碗。是故,那个家庭经常是吃不饱饭,但饭箩里总是剩有一小碗饭。那家小孩的谦让和礼让深受七里八邻的称道,如今他们均已成家立业,依然保持着那种品质,无论是邻里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其乐融融。

第二个家庭在安排吃饭问题上采取了一套完全平等的体制。那户人家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很少与人来往,天大的事情也是自己扛着或忍着,从不求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母亲在安排家庭成员的吃饭问题上别具匠心,她不是像大伙一样煮大锅饭,而是向集体食堂学习,用钵子蒸饭,家庭成员,一人一钵,不多一口,也不少一口,绝对平等。父亲和母亲都离孩子们而去之后,兄弟姐妹都延续了他们的传统,无论是与他人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循规蹈矩,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在人情世故方面分得清清楚楚;他们从来都逆来顺受,从不怨天尤人。如今,兄弟姐妹俨然一户一个王国,他们都是村里老实人的典型代表,只是在别人看来,老实中透露着穷苦和凄凉。

第三个家庭在安排吃饭问题上的体制可以说是没有体制,也可以说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的体制。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特别是这个家庭,还远未达到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这个条件,这种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你争我夺,经常是有人撑死,有人饿着。母亲宣布开饭了,小孩子蜂踊而上,赶在前面的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装饭,拼命地用饭勺将碗里的饭压紧,以便装更多的饭,全然不顾后面的兄弟姐妹还有没有得吃;装满后,吃着碗里的,还盯着锅里的,狼吞虎咽地赶快吃,以便抢先装第二碗。在我的印象中,那家的孩子特别喜欢打架,兄弟姐妹之间也打得很厉害,吃不得半点亏。后来,那个家庭成了村里公认的最不讲理的家庭,大家都躲着他们。父母老了需要赡养的时候,兄弟姐妹一个个都锱珠必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如今,那家的兄弟姐妹一个个都很落魄,有的甚至妻离子散。

人的很多禀性和特质都和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后天的教育无法改变先天的基因。但小时候家庭的体制又何尝不是创造了一种深植于孩子骨髓的基因,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家庭体制如此,社会体制也一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451628.html

上一篇:找导师:男的要钟情,女的要旺夫
下一篇: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收藏 IP: 119.4.252.*| 热度|

8 杨月琴 刘用生 罗晓清 何士刚 石磊 王芳 钟灿涛 crossludo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