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让DNA开口说话: 亲子鉴定,家圆终有望 精选

已有 5811 次阅读 2010-11-1 23:54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DNA亲子鉴定

最近一些年,拐买儿童案件时有发生。当公安部门历尽艰辛将被拐儿童解救出来时,却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许多孩子被拐时还很小,几年过去了,孩子已经长大,父母根本无法准确辨认。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让失散多年的亲人最终团聚,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团圆?人们自然想到了亲子鉴定。

亲子鉴定是指通过对人类的遗传标记如外貌特征、皮肤纹理、血型或DNA多态性等的检验和分析来判断父母和子女是否是亲生关系,它又被叫做亲子试验。其中查血型和DNA检测是常用的方法。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前,血型配对检测是进行亲子鉴定的一项有力手段。但ABO式血型的人群中,就那么四种血型,重复率很高,而且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因此,血型鉴定有一定的误差,容易引起误会,说不定会使一些人遭受不白之冤。

DNA指纹鉴定法为解决亲子鉴定技术上的难题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1985年,一位加纳的小孩子向英国政府提出移民英国的申请,理由是他的母亲是英国人。而移民局要求他出示他们的母子关系证明时,母子二人想到了亲子鉴定。结果,他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进行了亲子鉴定,最终证实了他们确为母子关系,小孩顺利加入了英国国籍。这个例子开启了亲子鉴定在法庭纠纷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先河。从此世界各国纷纷迈出了亲子鉴定的第一步,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以后,世贸大厦废墟中埋着几千具遇难者的遗体,他们中许多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为了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待,美国政府启用了DNA对比法来进行遗体鉴别。即从遗体细胞中提取DNA物质与家属或医院提供的失踪者的DNA进行一一比对。由于这项计划工作量十分大,总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DNA指纹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表观指纹一样,DNA指纹也一定首先满足完全个体特异性的要求。它实际以DNA多态性为表现形式。可用于个人识别及亲权鉴定。用于身份识别的特定的DNA片段与相对应的DNA的酶切片段杂交,可获得了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组成的长度不等的杂交带图纹,这种图纹世界上极少有两个人完全相同。
 
DNA指纹的最主要特性一是高度特异性,如果同时用两种探针进行比较,两个个体完全相同的概率小于5×10-19,非常非常小,所以除了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的DNA指纹是相同的;二是稳定的遗传性。DNA是人的遗传物质,其特征是由父母遗传的。即小孩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他的基因条码的一半会与母亲的吻合,一半与父亲的吻合DNA因此,在指纹图谱中几乎每一条带纹都能在其双亲之一的图谱中找到

具体操作中,测试人员运用不同的探针寻找出不同的DNA并染色影印成独特的条码。将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再将小孩的这些DNA条码与被测父母的相比较。如果发现所有的条码都符合上面的规律,则证明小孩与被测父母有100%的血亲关系。如果发现在一个或多个探针上与被测父母的DNA模式不符合,那么就可以100%排除小孩是被测父母的亲生孩子。

因为DNA亲子鉴定的准确度高、方便、高效率等特点,它逐渐地取代其他检测手段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那些失散亲人的家庭可以真正找回自己的亲人,孩子也可以重新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指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应用也更加广泛。
 
 
 [血型亲子鉴定]人类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等。其遗传是受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每个人都有A、B、O中的任何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精卵结合两条染色体配对时,有6种基因组合,即AA、AO、BB、BO、AB、OO。这6种基因组合决定了我们的血型。A和B是显性基因,而O是隐性基因。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由父母的血型推断出子女的血型。例如父母均是A型血,那么子女可能是A型或O 型(AA×AA=AA,A型; AA×AO=AA或AO,A型;AO×AO=AA或OO或AO,即A型或O型),而可以肯定的是不可能是B型和AB型。由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血型的父母的子女的血型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但是这样的推断结果只有“否定”的意义,没有“肯定”意义。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均为A型,我们可以否定B型孩子是他们所生,但不能肯定O型血的孩子就是他们所生。



下一篇 让DNA开口说话:解开沙皇枯骨之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379490.html

上一篇:京城秋景(一)
下一篇:让DNA开口说话: 破解俄沙皇遗骨之谜
收藏 IP: .*| 热度|

5 孙根年 侯成亚 唐常杰 xd shihuashishu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