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jnwy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djnwys

博文

人无寸高,云门山 “寿”的寓意 精选

已有 402 次阅读 2025-11-18 12:04 |个人分类:走走看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僖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曾有关于寿命的记载,说是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说明2600年前人们的寿命是可以到达120岁的,也许是古人的期望值。

2025年10月10日,大学同学小聚青州。12日,雨中游览云门山,去看了看山顶那个“寿”字。

image.png

很久以前,云门山叫纱帽山。传说,当年秦始皇来青州视察,将纱帽山乌纱帽帽冠凿了个洞,每到夏秋时节,洞内云雾缭绕,缥缈宛如仙境,人称“云门洞”或“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得名。

之后,自隋唐开始,云门山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摩崖题刻,包括欧阳修 、富弼、王世贞、钟羽正等。山阴摩崖镌有中国古代最大的摩崖汉字云门山“寿”字,距今已400多年的历史。有人说“寿比南山”一词即渊于此(此说有误)!

《诗经·小雅·天保》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中,“如南山之寿”中的南山指的是道家福地之一的陕西终南山,意思是“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有意思的是,云门山也是一座道山。

之后,中国多地出现了刻于石头等载体上的“寿”字,网络上说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广西百寿岩、山东青州云门山、福建南靖寿山国石馆及重庆万寿天梯等,涵盖摩崖石刻、玉石雕刻等形式。

云门山的“寿”字来历,是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衡王府内掌司周全所书,“寿”字高7.5米、宽3.7米,单“寸”字竖笔即高2.3米,因远超常人身高,故有“人无寸高”的俗语至今流传,成为青州文化标识。该字是中国古代摩崖石刻中最大的“寿”字,是中国现存最大单体“寿”字摩崖石刻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寿”。 该字与山体南侧半山腰道观呼应“寿比南山”的典故渊源(下图)。

image.png

image.png

因为古代人的人均寿命短,所以渴望生命延续的的想法就根植于古人的脑海里。由此逐渐形成了某些与“长寿”相关的习俗(如寿宴)、节日(如重阳节)和符号(如寿桃和仙鹤等),亦由此形成了所谓的“长寿文化”等。

长寿是根植于古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神话时代和现代玄幻小说里的“仙人”,就是这种渴望的体现。“寿”字的诞生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最先形成的。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寿字的象形也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的。网络上说,在甲骨文出现之前,伏羲氏时期,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神农氏创造了“穗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以及骨书等等。这些都是取其实物形态以表达寿的含义,只是寿字的雏形,是作为一个吉祥的图案出现的。

甲骨文的许多字的形状直接反映了其所代表的事物。例如,表示“日”的字形像一个圆形,表示“月”的字形则像一个弯月。然而,由于“寿”字没有具体形态,无法用象形笔画表达,于是,商代的人们便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chou)字作为寿字,因为"畴"就是田垄的意思,当时种庄稼都是随形就势,田垄则是弯弯曲曲的很长且绵延不绝,它又有长久长生的意思,以时间的无限延伸,代替空间的无限延伸。于是古人便约定俗成,将这种表示庄稼的字形定为“寿”字统一使用(下图)。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金文将甲骨文的“寿”与“老”合二为一,金文“寿”字上半部分像一位手扶拐杖的老人,老人意味着年长和长寿(下图),如此,更能体现甲骨文“寿”的含义。小篆“寿”整体上更像一个长着长发的老人,最下面增加了一个的“口”字,仿佛在祝福与问候。更有意思的是,到了隶书和楷书,最下面增加了一个“寸”字,与“口”字平行对称,这个“寸”字有手的含义,彷佛用手拿着酒,向老人祝寿,并说着祝福的话。宋代之后的法帖,“寿”字已经有了现代寿字的模样。

image.png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长寿需兼顾遗传、生理机能正常)、心理(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适应性(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而非单纯寿命的延长,而是健康长寿。

作为对长寿的希望或期待,有机会去青州云门山看看那个“天下第一寿”吧!去看看那个与“天下第一寿”相呼应的“寿比南山”吧!看看是否是“人无寸高” ?

2025-11-18日于济南

 (走走看看14人无寸高云门山 “寿”的寓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6326-1510694.html

上一篇:明日黄花蝶也愁
收藏 IP: 211.86.52.*| 热度|

3 崔锦华 陆仲绩 雒运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8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