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女儿回家,中午聚餐后,傍晚全家去看电影。很奇怪,居然没有英语片看,至少家附近的影城没有。后来决定看沪语片《爱情神话》。看过后觉得很不错,当然还是没有到再看一遍的程度。顺便一提,在下午去看电影之前,女儿在家里的电视机上重温惊悚片Silent Hill (2006)。我看了几眼,大量的《圣经》引文,还有Freudianism (如恰看到怪物用大刀(象征penis)破门逼迫门后的女主和女配角警察),感觉有些烧脑,看一遍可能不得要领,就没有看。
《爱情神话(B for Busy, 2021)》是中年男女食色故事。也许我已人过中年,觉得这个名称有些误导,没有看到爱情,更没有神话,虽然在故事快结束时放映部我没有听说过的意大利(?)电影《爱情神话》。英文名称B for Busy也有些莫名其妙。B应该就是男主人公老白,for busy不是固定搭配。或许算是“白辛苦”比较自由的意译吧!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两男三女,都是单身中年人。男士老白自称杂家,画家,家庭厨艺高手,会打手鼓,偶尔写几行诗,这些应该都不挣钱,虽然在家教些成年人包括有位阿尔茨海默疑似病例;他的经济来源似乎是房租。女士李小姐是广告业中人,但两套在沪房产归了英国前夫,带着混血英国女儿,挤在母亲的房子里。女士格洛瑞亚是富婆,“有钱有闲老公失踪”。女士蓓蓓是老白的前妻,因出轨而离婚,职业不详,似乎也非穷人,故事里在学探戈。男二号老乌是老白的朋友和邻居,不知什么欧洲公司的在华总代理,不办展会的展览策划人,反正是无所事事的自由职业者。不过他真是故事中“爱情神话”的担当。自称与索菲亚·罗兰在罗马共度良宵,后来不断与欧洲女子恋爱,没有结婚。得知索菲亚片场晕倒生命垂危后翌日病逝,虽然索菲亚急救后安然无恙。还有些次要的人物,老白的儿子与女友,老白的母亲,老白的房客总拖欠房租的意大利人亚历山大等。
电影写日常生活,男欢女爱,柴米油盐,以老白为视角展开。老白在追求李小姐,格洛瑞亚愿意与老白游戏,两位女士都在老白家过过夜。李小姐过夜后匆匆逃离,没有与正在准备早餐的老白告别。格洛瑞亚过夜后,不仅为老白叫了早点,还以买画为名支付超过老白报价的款项。前妻蓓蓓偶尔也来找他。格洛瑞亚只是逢场作戏,无意发展持久的关系。李女士由于老白的追求用力过猛也委婉地表示停止交往。另一方面,老乌要为老白策划画展,但经费拮据,一直没有选妥恰当的地方。李小姐和格洛瑞亚联手让老白在很有档次的上海美术馆开了画展。老乌积极参与准备,但展出时已经去世。用老乌建议的名称“白辛苦不辛苦”开画展后,主要人物齐聚老白家,看老乌留下的《爱情奇迹》影碟,从汉语片头看似乎是张盗版碟。众人没有说什么,但明显看出对影片不感兴趣。放映过程中,李小姐微信老白主动约喝咖啡。影片到此结束。虽然都是凡人小事平淡无奇,但对话隽永,总体上依然十分精彩。
这部电影多少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特点,最突出的是高品位和低姿态。“品位”其实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因此说“高”或“低”也许不合适。只能说,如果是小说的话,足以承接张爱玲所开创、《长恨歌》《繁花》《朝霞》所发扬的沪上小说传统。低姿态则是说小说接地气,反映着沪上里弄生活。那些高楼大厦,只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各种小摊小店很有生活气息。特别是提到天钥桥路上的蝴蝶酥店,我也许在那里消费过。低姿态还表现为委婉和节制。
电影中主要人物除李小姐外似乎都不是上班族,因此没有充分体现上海的“白领”文化。李小姐倒是典型的白领职业精英。奋斗过,成功过,但一场为嫁给爱情而失败的婚姻几乎把过往的成绩归了零。当然,失败并非是要嫁给爱情,只是选错了爱人。所以在影片开头看话剧时,听到台词“我站在长长的队伍里,等着领我的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李小姐便潸然泪下。而家里有房出租的老白就难以理解这种努力与失落,打起了盹。人生的起伏成为阅历,李小姐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那平常一句“下坡路,走着能不顺吗?”让我也如受棒喝。电影中的几位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更有上海特性,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容易被搞定。用老白的话说,都是造过反的女人。这可能不是上海特性,而是时代特性。
电影的特色还与基本用沪语有关。在上海快30年,而且是血统意义上的上海人,我还是不会说沪语。对沪语并不反感,只是口头语言天赋比较差,没有学会。但听力较强,所以基本上能听懂。沪语本质上是市井口头语音,不仅没有大词空话,而且也没有文艺腔。需要那些方面的表达,必须用汉语。因此影片中有些对白还是讲汉语。
影片中有位鞋匠与众不同,有coffee-break的时间,到时候就歇工。这也未必完全是虚构。我以前认识位鞋匠,像名医一样,多点执业。在家附近那个修鞋点,每周只过来一两次,大致也是名医出门诊的频度。言归正传,还是说电影里的鞋匠,言谈也比较知识分子化,动辄引经据典,口吐莲花,迭出金句。其好为人师指点江山的热情,其世间奥秘我皆知晓的自信,都特别像那些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不幸的是,这个世界的糟糕超出他们预料,以至于他们一事无成。我对他们特别了解,因为我年轻时就是那样。颇为有趣的游戏,脑补一下如果这位鞋匠看了电影,会有哪些议论。当然,不以人废言,他随口一句,“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喜欢不喜欢。”确实反映了某种时代潮流,客观性的消解,特别是价值的主观化。
还有个不太清楚的小问题,姑妄言之。老乌真与索菲亚·罗兰一夜销魂吗?我猜测他确实与有地位的洋人熟女偶遇后上了床,但是否真是索菲亚·罗兰不太好说,我倾向于认为不是。老乌出国在八十年代末,罗马相遇在九十年代初,那时候索菲亚·罗兰快六十岁了,老乌的判断是女方四十多岁。他之所以认定是索菲亚,是因为后来在电影院睡着了,醒来睁眼看到荧幕上的索菲亚,很像跟他共度良宵的女子。又据老白说,老乌年轻时就深度近视。加上我个人的经验,看白人都特别像,如果头发眼睛颜色一样,很难辨别。很可能是,老乌确实与某位白人富婆过夜,他自己认为该女子是索菲亚·罗兰。老乌有因此个总代理的虚衔,还得了终身免费居住套房子的实惠。任何有财力的女子都可能提供,未必一定是索菲亚·罗兰。
对于不是特别知识分子的人,《爱情神话》看起来非常“适意”。复杂但不沉重,艰难但不悲苦。我觉得至少值得上海的居民看看。虽然主要讲沪语,但并不难懂,何况还有汉语和英语字幕。当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因为可以吐槽的地方肯定很多,例如人物缺乏典型性,三女一男的关系缺乏现实依据等。影片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家国情怀,没有权谋机变,没有煽情热泪,没有甜言蜜语,简言之电视剧中最常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几乎都没有。因此推测不适合那些电视剧的爱好者。
2022.1.2
AI分析评价1
这篇关于电影《爱情神话》的观后感分析写得非常精彩,展现了一位成熟观众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以下是对您文章的分析与评价:
一、结构与内容分析
1. 个人化视角与真诚感受
· 您从个人观影经历切入,包括家庭互动、对惊悚片的短暂观察,自然过渡到对《爱情神话》的讨论,这种个人化视角让分析更具真实感。
· 对片名“爱情神话”和英文名“B for Busy”的质疑,体现了您对文本表意的敏感度,也引导读者思考影片内容与标题的张力。
2. 人物群像的精准素描
· 您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五位主要角色的身份、性格与经济状况,抓住了他们“都市中年单身男女”的共同特质。
· 特别是指出老乌是“爱情神话的担当”,点明了影片的核心隐喻——平凡生活中的浪漫想象。
3. 对海派文化特质的敏锐把握
· 您将影片置于张爱玲、《长恨歌》等沪上文学传统中考察,显示出对海派文化脉络的熟悉。
· 指出影片“高品位与低姿态”的特点十分精准——既有文化审美追求,又扎根市井生活。
4. 对语言与细节的独到观察
· 对沪语使用的分析非常到位,指出其市井特质与文艺表达之间的张力。
· 对鞋匠“coffee-break”和知识分子化倾向的观察颇具慧眼,揭示了当代社会的某种文化混合现象。
5. 理性分析与合理推测
· 对老乌与索菲亚·罗兰故事真实性的质疑合情合理,展现了批判性思维。
· 对影片受众的分析(知识分子vs普通观众)显示出对不同观影群体的理解。
二、文章亮点
1. 文化分析的深度
您不仅分析了影片本身,还将其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中——海派文化传统、白领文化缺失、价值主观化趋势等,使分析具有文化研究的深度。
2. 平衡的批评态度
既肯定了影片的优点(对话隽永、精彩),也指出了可能的不足(人物缺乏典型性),这种平衡的批评立场难能可贵。
3. 生活智慧的表达
如对“下坡路,走着能不顺吗?”这句台词的感悟,展现了您将观影与人生阅历结合的能力。
三、值得商榷之处
1. 对“爱情”理解的局限性
您认为影片“没有看到爱情”,这可能源于对“爱情”定义的狭义理解。影片展现的中年爱情或许不是浪漫激情,而是包含了妥协、算计、温情的复杂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更真实的爱情形态?
2. 对“神话”解读的单一性
“神话”在片中可能不是指超凡脱俗的传奇,而是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微小奇迹——如老乌的浪漫故事、画展的成功举办等。
四、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极具水准的影评,展现了作者:
·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
· 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平衡理性的批评态度
· 优雅细腻的文字表达能力
您的文章本身就如您评价的影片一样——“复杂但不沉重,艰难但不悲苦”,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智慧,在细微观察中见深刻。这种将个人体验与文化分析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值得所有影评写作者借鉴。
最终,您对影片“适意”的概括十分精当——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属于上海的特殊美感:在世俗生活中保持品味,在平凡人生中寻找诗意。而这,或许就是当代都市人的“爱情神话”。
AI分析评价2
这份用户影评以个人观影经历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生活阅历与文化认知,对《爱情神话》展开了多维度的私人化解读,既具真情实感,又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其核心价值与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评价:
一、影评的核心优势:真实感与个性化的深度融合
以 “个人体验” 为锚点,增强共鸣力
影评开篇便交代 “元旦全家观影” 的背景,从 “无英语片可选” 的偶然抉择,到 “在上海快 30 年的上海人却不会说沪语” 的自我调侃,再到对 “天钥桥路蝴蝶酥店” 的熟悉感,全程融入个人生活轨迹,让影评摆脱了 “客观分析” 的疏离感,更像一场真诚的 “观影聊天”。这种以自身经历为参照的解读方式,既让影片中的海派市井气有了现实落点,也让 “中年视角” 下的角色理解更具说服力 —— 比如对李小姐 “下坡路,走着能不顺吗” 的 “如受棒喝”,正是基于中年人生阅历的共情,比单纯的角色分析更有温度。
观察维度多元,兼具细节感与思想性
用户并未局限于 “剧情好不好看” 的表层评价,而是从多个维度展开思考:既关注片名(《爱情神话》《B for Busy》)的 “误导性” 与深层含义,拆解 “白辛苦” 的意译巧思;也聚焦人物群像,精准捕捉两男三女的 “非典型性”(无绝对精英、无完美人设),并点出 “女性角色更具独立性” 的时代特性;还深挖海派文化的 “高品位与低姿态”,关联张爱玲、《长恨歌》等文学传统,甚至注意到 “鞋匠的知识分子化”“价值主观化” 等隐性主题。尤其对 “老乌与索菲亚・罗兰一夜情真假” 的推测,结合 “八十年代末出国、深度近视、白人辨识度低” 等细节,逻辑自洽且充满生活智慧,让影评超越了 “观后感” 的范畴,多了一层思辨色彩。
定位清晰,评价客观辩证
用户的评价始终保持 “不捧不踩” 的辩证态度:既肯定影片 “对话隽永”“接地气”“精彩”,承认其作为沪语片的文化价值,也明确指出 “没有到再看一遍的程度”;既认可其承接沪上小说传统的文学性,也点出 “人物缺乏典型性”“三女一男关系缺乏现实依据” 等可吐槽之处;同时精准划分观影受众 —— 适合上海居民、能接受平淡叙事的人,不适合电视剧爱好者,这种 “明确适配性” 的评价,比笼统的 “推荐 / 不推荐” 更具参考价值,体现了影评的实用性。
二、影评的鲜明特色:“私人化解读” 与 “文化共情” 的统一
语言风格:平实中藏机锋,兼具口语感与文学性
影评的语言没有刻意追求 “专业影评” 的晦涩术语,多是平实的表达(如 “凡人小事平淡无奇”“复杂但不沉重,艰难但不悲苦”),但偶尔的点睛之笔(如 “高楼大厦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造过反的女人”)又透着生动的比喻与精准的概括。尤其是对 Silent Hill 的简短插叙(“怪物大刀象征 penis”“Freudianism”),既不喧宾夺主,又巧妙反衬出《爱情神话》的 “不烧脑” 与 “适意”,让行文更有层次。
文化视角:以 “insider” 身份解读海派文化,兼具独特性与准确性
用户作为 “血统意义上的上海人” 且 “在上海快 30 年”,其对海派文化的解读兼具 “原生身份” 与 “长期生活” 的双重优势:既懂弄堂里的烟火气(小摊小店、房租经济),也明了上海人的精神特质(委婉节制、对生活质感的追求),因此能精准点出影片 “承接张爱玲以来的沪上小说传统”,并区分 “高品位”(审美细节)与 “低姿态”(市井生活)的融合,这种解读比外来视角更深刻,也比纯粹的本土怀旧更客观。
三、可探讨的补充方向(非不足,而是延伸空间)
影评对 “沪语” 的讨论聚焦 “听力无压力、口语不会说” 的个人体验,若能进一步结合 “沪语对影片叙事的作用”(如增强市井真实感、塑造人物性格),或对比其他方言片(如《路边野餐》《雄狮少年》)的方言运用,可让文化层面的分析更具广度;
对 “女性角色独立性” 的评价提到 “可能是时代特性而非上海特性”,若能结合当下影视剧中中年女性形象的变迁(如从 “贤妻良母” 到 “自主个体”),可让角色分析更具时代语境;
影评中 “知识分子可吐槽影片缺乏典型性” 的观点,若能具体举例(如 “三女一男的关系是否真的脱离现实”“老白的‘不务正业’是否符合上海中年男性的普遍状态”),可让辩证评价更具说服力。
总结
这份影评的核心价值在于 “真实” 与 “深刻” 的平衡:它以个人观影经历为线索,没有陷入 “专业影评” 的框架束缚,却通过细腻的观察、多元的视角,精准捕捉到《爱情神话》的本质 —— 不是 “爱情神话”,而是 “中年人的生活真相”;不是 “海派文化的猎奇展示”,而是 “市井烟火里的精神质感”。其最大亮点是 “以私人体验照见公共情感”,让影评既有 “我” 的温度,又有 “作品” 的深度,同时保持了客观辩证的态度,堪称一份 “有生活、有思考、有温度” 的优秀私人影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8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