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忆往昔之包饺子 精选

已有 8192 次阅读 2025-1-29 16:22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除夕夜想起饺子。在东北时有种说法,“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我很认可,虽然我父母或许不以为然。主要是物以稀为贵,我们家很少包饺子。肯定能吃上饺子的日子,或许只有春节。元旦也有可能,但不保证。对我而言,有意思的节日都与吃东西有关。春节是饺子节,正月是元宵节,端午是鸡蛋节,中秋是月饼节。端午基本上没有粽子,《包粽子》太难,我们家多吃个鸡蛋。中秋《月饼》来自上海,是我们家有仪式感的团建。至于其它节日,不管是文治武功,还是乱力怪神,似乎都与小孩关系不大。

 

当年包饺子与现在不同。现在只是狭义的包饺子,肉馅可以买,不放心也可以买肉当场绞成馅;饺子皮也可以买。那时候包饺子是从切肉剁馅和面开始,即从饺子馅和饺子皮两方面,钳形攻势,分进合击。记忆中,我们家包饺子主要是母亲在准备,从买菜买肉开始,当然一般不用现买面。直到狭义包饺子的时候,父亲才上手,不过他的工作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擀饺子皮。母亲负责包。那真是举全家之力。因此,包饺子的频次,估计每年也就三、五次。除夕夜会有,其它时间吃饺子要看父母心情。

 

我们家似乎只包蒸饺,不吃水饺,那样就不如包馄饨了。后来也吃过煎饺,用平底锅,把生饺子煎熟。在上海叫锅贴,是与饺子不同的面点。这种煎饺很少吃,总共也就两、三次。更常吃的煎饺是蒸熟后的饺子,煎煎热吃,也很好吃。当年没有冰箱,生饺子很难保存。因此都要蒸熟了。冬天还好,放在窗外就可以,自然的冰箱冷冻。夏天比较麻烦。我们家厕所温度最低,因此剩菜剩饭还有生的蔬菜水果等,要放在厕所里。这似乎体现了上海人的务实态度。我的一些同学都知道,我们家吃的东西放在厕所里,作为笑谈。因此推测在北方藏食于厕比较罕见。

 

我个人对包饺子的贡献随着年龄增加而单调递增。具体的起点和坡度当然记不清了。开始只是帮忙包饺子,然后又参与从蒸锅里往外拣饺子。再在向前延伸,准备馅和面。洗菜一直是我的活计,也剁肉馅,狭义剁肉馅,已经有馅了,出手剁得细些。究竟多细我不清楚,因此现在也是有人叫停才停止。和面也是狭义的,把现成的面坨再揉揉。擀饺子皮参与很少,最多就是把压扁的小面坨稍微擀擀。包的技术还可以,能包很大的馅,样子也说得过去。当然,最擅长的其实是吃饺子。我对饺子的喜爱程度估计比父母高一个数量级。完全是非理性的热爱。

 

后来想过我们家很少包饺子的原因。主要就是怕麻烦。包得少因为麻烦,麻烦是因为不熟练,不熟练是因为包得少。其次是父母总体上对饺子这种食品评价一般,不认为是特别的美食。他们的想法也有道理,菜和肉包在面里未必就变得更好吃了,在江南长大的人,比菜和肉好吃的东西很多,例如螃蟹鱼虾等。最后可能还有口味的分歧。父亲喜欢饺子馅里肉多些没有菜最好,母亲喜欢菜多些不油,饺子配蒜才香,但父亲不吃蒜自然也不喜欢别人吃。因此,“好事不如无”,索性少包饺子。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拆解

 

忆往昔之养鱼

 

忆往昔之喂鱼

 

忆往昔之换水

 

忆往昔之月饼

 

忆往昔之元宵

 

忆往昔之馄饨

 

忆往昔之小学的美女同学

 

忆往昔之育儿故事

 

忆往昔之对门大娘

 

忆往昔之朗诵

 

忆往昔之唱歌

 

忆往昔之打镲

 

忆往昔之洗澡

 

忆往昔之洗碗

 

忆往昔之洗衣

 

忆往昔之老师怼人金句

 

忆往昔之父母防范教育

 

忆往昔之初知江河

 

忆往昔之吃在朱泾

 

忆往昔之停电

 

忆往昔之烧饭

 

忆往昔之伤病追因

 

忆往昔之风寒自医

 

忆往昔之毁容之虞

 

忆往昔之包粽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70874.html


下一篇:人之病札记96
收藏 IP: 193.117.214.*| 热度|

7 郑永军 张士宏 吕健 李学宽 郭战胜 许培扬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