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灼见真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hqtt 跨界真中医的教研医之路

博文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高热神昏(33)

已有 305 次阅读 2025-9-27 22:24 |个人分类:医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陈某,男性,42岁,农民,2014年7月18日初诊。主诉:持续高热5天,伴意识模糊1天。病史:患者5天前在田间劳作后突发高热,体温持续在39.5-41℃之间,伴恶寒头痛,全身酸痛。当地卫生院按“重感冒”给予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效果不显。近1天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时有谵语,家属急邀当时还是医学生的赵汉青前往家中会诊。

刻诊:发病正值夏季暑湿当令,患者平素嗜食肥甘,体质偏胖。患者意识模糊,烦躁谵语,面色红赤,呼吸气粗,体温40.2℃,颈项强直,克氏征可疑阳性。舌质红绛,苔黄厚腻如积粉,脉滑数。

赵汉青教授认为,本案发生于暑湿当令之际,患者感受暑湿秽浊之邪,邪气迅速内传,伏于膜原。膜原位居半表半里,邪正交争激烈,故见高热不退;湿浊阻滞气机,故见头痛身重;浊毒上蒙清窍,故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厚腻如积粉为邪伏膜原之典型舌象;脉滑数为湿热壅盛之征。治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醒神开窍,处方:金银花30g、石膏30g(先煎)、水牛角30g(先煎)、石菖蒲15g、连翘15g、焦槟榔15g、厚朴15g、知母12g、白芍12g、黄芩12g、郁金12g、草果9g、生甘草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每4小时服1次,昼夜不停,2剂。

二诊(7月20日):服药2天后,体温降至38.5℃,神志转清,能识亲人,但仍烦躁不安,头痛减轻。舌红,苔黄腻渐退,脉滑数。药已中病,邪有外达之机。调整方药:原方去水牛角,加栀子12g、淡豆豉12g、大豆黄卷12g清热除烦,继服3剂。

三诊(7月23日):体温恢复正常,神清,稍感乏力,纳食渐增,舌红,苔薄黄,脉细数。邪热已退,气阴两伤。改用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加减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处方:竹叶12g、石膏20g、麦冬15g、太子参15g、五味子6g、石斛12g、天花粉12g、甘草6g。7剂,水煎服。

【按语】

高热神昏属于中医 “温疫”、“神昏”范畴。《温疫论》云: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吴又可提出的 “膜原”概念,是指 “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的半表半里部位,是邪气潜伏之所。赵汉青教授指出,温疫高热神昏的病机关键是浊毒内闭,邪伏膜原。邪不在表,故汗之无效;邪不在里,故下之无益。唯有开达膜原,使邪气溃散,方能扭转病机。

本案患者高热神昏,舌苔黄厚腻如积粉,正是邪伏膜原的典型表现。西医已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显然不应单纯以苦寒药治疗,赵教授谨守病机,以达原饮为主方开达膜原,加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品,故能迅速扭转危局。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3799.html

上一篇: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慢性荨麻疹(32)
收藏 IP: 120.245.1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8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