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六)原创
接上一篇
40.信息自由流动是信息流动和信息机制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开发和发展的一切信息技术,从语言到电脑,从通信卫星到网络技术,归根结底,其最终技术目标无一不是为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创造现实条件,提供技术支持。
41.信息自由流动与社会信息流动有序化是同一个社会运动过程——社会信息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此需特别引起重视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信息流动秩序,即信息环境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流动秩序(信息环境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和共同的基础之上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一统一和共同的基础就是“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保障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顺利进行”。
42.信息自由流动是信息化进程的首要目标,社会信息的有序流动是信息自由流动的根本手段和基本保证。
43.社会信息化的表层现象是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深层变化则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协调社会系统结构与社会系统的信息机制的关系,从而推动系统内部信息流动的自由度水平、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及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即社会对个体成员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整合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社会信息化的深层意义就是社会结构的变革。没有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就无从实现社会系统内部信息流动的自由度水平、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社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也就没有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社会信息化的进展。
44.社会结构的变迁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经济结构、政治和社会管理结构、文化结构。
45.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一种有序流动。信息的有序流动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是一种与系统结构相一致的流动。在这一意义上,信息自由流动的真谛是在与系统结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结构对一切可能的干扰和噪声的消除来保证和实现信息流动自由度的最大化。另外是当系统在信息机制的推动下,其运行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旧的结构形式已不能保障甚至反过来阻碍信息机制进一步发挥其机制性功能和作用时,系统的信息机制就构成了决定和推动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或发生变革的内在力量,即通过系统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来实现系统的信息机制与系统结构的一致,以此为基础,保证系统的信息机制不断发挥其机制性作用,实现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有序和自由地流动。近年来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再造等管理学新理论新思想和相应的社会管理实践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关于组织结构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无一不是为了适应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的需要,适应信息资源价值充分创造和充分实现的需要,适应知识创新和思想深化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些理论和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在信息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不断实现向更高的历史水平和价值实践层次跃迁的文明转型和历史巨变面前,工业文明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挑战。
46.信息自由流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既是决定信息资源价值实践的三项基本因素,也是信息和知识社会社会系统运行过程的三方面核心内容。与此同时,推进这三项因素发展的最大化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47.人类信息(社会信息)是一个由客观的事实性信息和主观的心理性信息两个基本类型构建的完整系统。其中主观的心理性信息又进一步分为认知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意向性信息和直觉性信息四个类型。目前人们所熟知和关注的还仅限于在认知性信息范围之内。
人类的认知性信息是一个由三个层次的信息内容构成的层次结构系统:事实型信息、知识型信息、思想型信息。
事实型信息是人对外在世界相关事实感知的结果。
知识型信息是人类在事实型信息的基础上,经过人脑的智力劳动,通过在若干相关事实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的方式所构建的认知结构,是通过把握这些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较完整较系统的认识。
思想型信息是在对知识性认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深层把握。思想信息是认知信息的最高层次信息,是人类智慧构成的基础。
人类智慧则是人的心理性信息的最高形态,是人的认知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意向性信息和直觉性信息四个信息类型的高度融合与统一的形式。这一信息形态是人和人类实现精神解放,获得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48.基于信息的中介性本质,信息资源不可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与人的实践过程和人类意识的知识创新过程必然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信息资源价值论的视角上,人的一切价值实践过程都是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
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实际就是伴随人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整体主观信息资源系统与客观信息资源系统的互动所实现的人类意识的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
49.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整个历史过程不但是一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而充分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价值实践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功利价值的追求形成了价值行为的基本动力。真、善、美的价值分别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认知前提(科学理性前提)、保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整体性存在与发展的伦理前提(社会理性前提)和推动人类向理想境界发展的精神动力(审美理性)。而自由价值则是人类价值实践的最高目标。
50.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有以物质活动为主的物质实践,而且有以精神活动为主的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 参见绪论中关于相关术语的说明⑨.]。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不但是人类科学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在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同时也是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中发展信息经济,深化知识经济,管理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实践形式。
所谓精神实践,就是以智力和各种非智力精神要素的投入为基本投入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其中,单纯的智力投入性活动称思维实践或智力实践。
人的精神实践既可以是一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精神活动实践,也可以是一种伴随物质实践同时进行的辅助性实践。在信息和知识时代,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主要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创造过程。
这一关于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的理论思考是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理论的具体阐释。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7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