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成仙得道,我是白骨成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寻找新物理学

博文

球形核:从猜想到证实(12)真的存在另一面

已有 745 次阅读 2025-9-7 12:38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日心说到地心说,是一个少见的事情。当近代科学诞生以后,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进步的。这里边的关键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近代科学建立了了一个理论上的基本标准。客观世界虽然隐晦,但是人类的确有能力发现描述的规律,虽然不是真理,但是却符合的非常好,几乎就是真理。

   当然,错误总是会出现。但是一个理论能够成为正统的理论,持续了很多年,然后被抛弃,这样的事情的确是越来越少见了。经典体系是正确的,量子力学是正确的,相对论也是正确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不是疯疯癫癫的,而是我们的确找到了许多正确的部分。

   这样一些人很失望,但是推进了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正确性,准确的让人不知所错,导致这个研究领域现在看来已经越来越没有多少意义了。新提出来的各种想法,虽然没有证伪,但是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精度,不但实验上非常困难,而且让人看不出价值。

   已有的研究领域,在许多方面,理论和实验都符合的很好,这是今天科学研究让人真正尴尬的地方。所谓的新理论几乎都是胡少八道,已经可以看成是精神病患者的呓语。

   关键在于实验。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新的量子技术、原子分子领域的控制技术等领域,虽然都在进步,但是基本概念看不到任何问题,而作为技术的发展,我们还看不到真正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今天的科学研究,基础性方面,就只能往复杂体系方面转变。

   而原子核就是一个真正的复杂体系。原子核的研究历史,就是一个复制体系理解过度简单化的典型案例。在发现夸克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量子系统会如此复杂。而发现夸克之后,虽然知道很复杂,但是我们却没有从前边的简单观念中转变出来。

   EMC的发现,告诉我们,原子核中的核子中的夸克被整个原子核调制,一个高能现象,被远低于它的低能现象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直觉上的几十倍。但是这样的发现并没有影响核结构理论,也没有什么人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不知道怎么从理论上来理解。

   但是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可以在实验中发现。

   球形核不存在的实验发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至今做核物理的,也没有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以这个故事就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

   原子核中的核子是无色的,和原子核中的核子是带色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描述原子核的理论,可以有两种。无色的是简单的,而有色的是复杂的。因为色禁闭的结果,导致原子核中的核子会有额外更加复杂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

   这个作用效果,就是原子核的低激发行为对于核子数更加的敏感。

   我们有了一个不是那么敏感的理论,而且在实验数据不是太多的时候,的确看起来很好。但是随着一些原子核的实验数据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一些实验结果,不是随着核子数缓慢变化的,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甚至是哪怕变化两个质子或者两个中子都会出现急剧的变化,这按照道理来说不像是重整化后该出现的现象。甚至一些变化,是以前的理论根本就预测不到的。

   如果原子核的低能激发行为,真的就是低能激发行为,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更加刚性才对。

    真实的原子核数据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敏感的理论,解释更多的实验事实。

   而我们的确找到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这个角度能够解释更多的细节。

   在这里,简单化的思想彻底失败了。我们在主观上,选择了一个更简单的可能性。但是客观上,原子核中的情况是更加复杂的版本。当然,这不是说以前的理论就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以前的理论,新的理论也不能出现。有问题的是,我们太安于已经出现的理论,而对于更加复杂的实验数据不再有好奇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500831.html

上一篇:类球核:从猜想到形变(11)猜想
收藏 IP: 111.27.171.*| 热度|

10 陆仲绩 刘进平 孙颉 崔锦华 杨正瓴 朱晓刚 高宏 钟炳 顾绍通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8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