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真的就那么神吗?
冯兆东(2025-08-29)
...
一、被AI折服的我:
我曾在“DeepSeek入局了,我该出局了”一文中(科学网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73346.html)写道:ChatGPT出现后,学生“用自动翻译”的翻译往往好到让我折服。于是,我(冯兆东)有了失落感:我的英文可是以“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度和通过几十年的磨练才学来的呀。我继续写道:我让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将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借助自动翻译工具地”给翻译出来。结果呢,他(我的同事)借助DeepSeek的翻译不仅迅速而且准确。我又被折服了。折服之后的“失落”感也很是明显:我的英文可是以“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度和通过几十年的磨练才学来的呀。
...
二、AI能行的前提是“资料足够多和足够好”:
不久前参加过一个“想用AI统筹所有已有的地球科学知识和资料,以便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的已有理论的研究计划”的评估会议。我认为我闻出了两个“漏洞”:(1)我国科学界对“地球科学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并不足够(这可以理解,毕竟我们花气力积累这类资料的时间较短吗);(2)绝大部分这类资料是西方科学界积累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开始积累这类资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二战以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于如此的积累)。于是呢,我有了疑问:万一西方国家关闭他们的资料网站和不分享他们的资料,我们“想用AI统筹所有已有的地球科学知识和资料,以便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的已有理论的研究计划”就有难处啦。
...
三、AI就那么神:
AI确实很能啦。AI可能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后的技术革命”。之所以是“技术革命”,那是由于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AI革命”正在实现全方位的“自主化”(或叫做“彻头彻尾的自动化”)。于是乎,一声远方指令,家里的午饭就可以被自动弄好。于是乎,派一批机器人,深坑挖煤就变成了既高效又安全的事儿。于是乎,一个很复杂的工厂,不仅机器人替代了真实的工人,而且整个工厂的协调和调动全由AI完成。等等,等等。
...
四、AI也许没有那么神:
最近,我试着请AI回答一些我想知道的问题。结果呢,AI基于有限的网络信息,给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答案。例如,我请AI回答:冯兆东是谁。AI答道:冯兆东好像是一位简历不短的自然地理学者,但冯兆东又好像在广州市某局担任过中层领导。显然,AI将我(冯兆东:自然地理学者)和一位在广州市某局担任过中层领导的冯兆东给“自圆其说”地叠加起来了。上述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很多。
...
五、AI在科学研究里的作用是很大的:
从我(冯兆东)的视角看,AI确实可以去帮我们完成一些以前难能完成的学术事情。例如,社会系统的多层阶(如:不同传统、不同宗教、不同经济状况,等等)问题真的可以利用AI,与自然系统的多尺度(如:流域、区域、大陆、半球、全球)问题耦合起来。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利用AI,寻找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在统计意义上说得过去的耦合方式”,而不是刻意和刻板地去寻求二者“在动力学基础上的耦合方式”。这算是很了不起的事儿啦。
...
六、AI在科学研究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正如我在‘二、AI能行的前提是“资料足够多和足够好”’一段里讲的:如果基础资料不足,那我们“想用AI统筹所有已有的地球科学知识和资料,以便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的已有理论的研究计划”就有难处啦。也如我在‘四、AI也许没有那么神’一段里讲的:AI也仅仅是将我(冯兆东:自然地理学者)和一位在广州市某局担任过中层领导的冯兆东给“自圆其说”地叠加起来了。总之,就如权威人士说的那样,AI能做的仍然是“基于网络可得的资料”,给出它自己能“自圆其说”的答案(往往是不可信的答案)。
...
七、AI时代,中国的科学研究会返璞归真的:
目前呢,许多学者关注的是“与碗里的肉有关”的发表数量和IF以及可能获得的帽子。我(冯兆东)觉得:AI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科学研究很可能会返璞归真的。AI代替人类做不少事儿,并创造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财富。到那个时候,科学家们就不会再去关注“与碗里的肉有关”的发表数量和IF以及可能获得的帽子。科学研究:将成为一部分人的真正追求。到那时候,我们的普通科学家个个都是“符合科学家定义”的科学家(即“凭着兴趣和天赋,去追求科学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