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53岁,主因“胸腰背部疼痛不适1年加重伴双下肢无力2月”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胸腰背部疼痛,以为是腰肌劳损,自行按摩理疗稍缓解后就没再理会。近两月来,患者疼痛进行性加重,疼痛评分8分,已严重影响行走,来院时已无法独立行走,需搀扶行走,行走似踩棉花感,大便便秘,小便费力。入院查体提示下肢肌力3级,病理征阳性。磁共振提示胸腰段巨大肿瘤包裹脊髓,且血供丰富。经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仔细阅片分析病情后,决定手术切除肿瘤。
术前增强磁共振
术中见肿瘤包裹脊髓且向脊髓腹侧及椎间孔生长,赵主任在显微镜下仔细将肿瘤从脊髓剥离并切除,并沿神经根探查将包裹神经根的肿瘤一并切除。
切除的肿瘤组织
术后病理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立即消失,下肢自主活动,术后复查磁共振提示肿瘤全切。
术后患者可下地活动,大小便基本正常。
赵主任强调:椎管内脊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或硬脊膜成纤维细胞的椎管内常见肿瘤,多为良性,占椎管肿瘤的10%~46%,发病率仅次于神经鞘瘤居第二位。该疾病有以下特点:
一、疾病特征与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性别与年龄:多见于50~7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1∶4;75%~85%患者为女性。
发病部位:80%位于胸段椎管,其次为上颈椎及枕骨大孔区;90%为硬脊膜内生长,少数跨硬脊膜或完全位于硬膜外。
病因与危险因素
病因未明,危险因素包括:
长期雌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史;
绝经后状态、吸烟、大剂量放射线暴露;
脊柱外伤史、家族遗传倾向。
二、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隐匿,后期因脊髓压迫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
神经根性疼痛:固定部位刺痛、灼痛,咳嗽或活动时加重(颈段常见);
感觉障碍:肢体麻木、束带感(胸段多见),自下向上发展;
运动障碍:肌力减退、行走不稳,晚期可瘫痪;
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留/失禁、便秘(出现较晚)。
部位特异性表现:
颈段:上肢麻木、踩棉花感;
腰段:腰腿痛、下肢放射痛。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MRI(首选):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脊髓受压情况,T1加权呈等/低信号,T2加权信号稍高于脊髓;
CT:特征性砂粒状钙化(区别于神经鞘瘤);
X线:偶见钙化斑点或椎弓根变形。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显著升高,提示椎管梗阻;
病理活检:确诊分型(内皮型、沙砾体型多见)。
️ 四、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核心方法)
目标:全切肿瘤并保护脊髓功能,后正中入路行椎板切除,显微镜下分离粘连;
预后:全切后复发率低于10%,神经功能多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辅助治疗:
药物:止痛(双氯芬酸、酮洛芬)、通便(乳果糖)缓解症状;
放疗:用于残留、复发或恶性病例(如透明细胞型)。
未治疗的后果
肿瘤持续压迫脊髓,导致截瘫、呼吸衰竭(颈段)或大小便失禁。
五、术后护理与日常管理
急性期护理:
卧床2~3周,轴线翻身防脊柱扭转;
引流管维护,观察渗液及神经功能。
康复期管理:
功能锻炼:按摩防肌萎缩,逐步恢复行走(术后2~3周);
饮食:高蛋白(瘦肉、豆类)、高纤维防便秘;戒烟酒及辛辣食物;
复查:术后3个月MRI评估,此后每1~2年随访。
六、预防措施
规避风险:避免长期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减少放射暴露、戒烟;
高危人群筛查:40~70岁女性定期脊柱MRI检查;
生活方式:加强脊柱保护(避免外伤)、均衡膳食、适度锻炼。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9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