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专硕培养之殇
岐黄之道的传承危机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承担起传承中医学术精髓、培养高素质临床人才的使命。然而,随着医教协同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医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系统性问题:科研训练碎片化、师承教育边缘化、住院规培机械化。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中医专硕毕业后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临床医生的培养周期,但却偏离了中医人才成长的固有规律。作为一名野路子出身的中医教师,我深感必要就此问题进行大讨论,呼吁整个行业正视危机、推动改革。
1. 科研训练沦为"配角",学术思维培养缺失
当前中医专硕培养体系中,科研训练往往被压缩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难以系统参与完整的研究生命周期。规培期间,学生被要求在33个月内完成临床轮转,几乎没有整块时间投入到科研思维培养和学位论文工作中。
更为严重的是,学位论文这一本应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巅峰式的教育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被简化成"拿到一组数据,然后去编织一个'故事'"的过程,实际情况是故事可能都编不好。学生很少能真正经历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数据分析到最终论述的全过程参与。更何况大家都知道临床收病人的难度有多大,这里面的水分几乎已成为共识。学生不当回事,老师没有办法,学校觉得跟他没关系,最终很可能导致无法遴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2. 师承教育被边缘化,中医特色传承受阻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传统中医强调"师出名门",需跟随经验丰富的导师学习,通过长期跟诊、口传心授、潜移默化,才能掌握中医思维精髓和临床经验。然而现状是,规培制度更倾向于标准化临床技能训练,1名指导老师最多只能带2名徒弟的政策要求在实际规培环境中难以落实。跟师学习变成了形式化的程序,而非深度的学术传承,中医辨证思维和个性化诊疗能力培养被大大削弱。
中医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官办中医教育的出现,开启了院校教育的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中医教育的主导模式。然而,这一模式面临着西医的巨大挑战。由于受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院校教育在学科体系划分上已然逐渐呈现出完全西化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医知识的整体性。比如,原本相互关联的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被分散到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使得学生难以把握中医理论的全貌。欧美国家早已发现这一弊端,这些年在医学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很大幅度的改革,然而这些内容却没有被及时引入中医教育,很多专家甚至不知道西医的天已经变了。尽管如此,院校教育的优势也十分显著。大规模、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中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中医服务的基本需求,但 “口传、身教、心授”的师承模式由于缺少质量管理,已经在当今院校教育模式下彻底沦为了一种形式。
3. 规培占据主导地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
中医到底要不要搞规培的问题,似乎已经不能再讨论了,并且绝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同学在考研时都会报考专硕。当前中医专硕培养中,规培要求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根据要求,中医专硕需在中医规培基地进行为期33个月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几乎占用了研究生阶段的全部时间。老百姓可能觉得中医规培学的是中医,其实你但凡去中医院住个院就知道满眼望去全是西医,这种安排导致中医专硕培养与西医住院医师规培趋同,中医特色明显不足,忽略了中医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思维薄弱、科研能力不足、临床诊疗西医化倾向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价值取向偏移--实用主义导向明显
当前培养体系过于强调短期成效和标准化输出,忽视了中医人才培养需要长期性、个性化特点。规培的标准化要求与中医师承的个性化传承之间存在本质性矛盾,而当前制度设计明显倾向于前者。另外,合格的导师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临床医生本身就缺少科研训练,地方医院尤其明显,老师都没申过课题写过文章,又能如何指导学生呢。
到底怎么办?
我素来提议,中医专硕就不要写学位论文了,现在都已经五证合一了,拿这五个证申请学位不行么,这也基本符合中医专硕实际的培养目标--高级临床医生。学校要发展,医院要进步,你可以去招学硕,为什么非要这么折磨专硕和他们的导师?
学位论文的产生应当强调学生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数据分析到最终论述的全过程参与。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性操作与学术写作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锻炼。否则我们就应该为中医专硕提供更加灵活的学制安排,例如将中医专硕生的学制延长至四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与完整的科研训练。同时,建立"双导师"跟踪指导机制,由临床导师和科研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临床能力和科研思维同步提升。
最重要的是回归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中医学术特色,避免简单套用西医培养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专硕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体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坚守中医本色,培育未来大师,而不是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承岐黄薪火、培育中医未来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直面当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和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智慧和中医力量。
*本文系作者撰写**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轨合一背景下中医专硕医教研协同深化培养路径探索"(项目编号:YJGZD2309)阶段性成果时开了小差随便写了点的东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9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