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学交流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c70 武大

博文

预印本与期刊:出版生态系统模型

已有 432 次阅读 2025-8-15 08:22 |个人分类:科学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Robert Harington

译者:罗曦阳

校译:王一雪

来源: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7/14/preprints-and-journals-a-model-publishing-ecosystem/

我们身处的世界在政治、群体、信仰等诸多层面上被身份所分割,甚至在学术出版领域亦是如此。在笔者看来,学界内部也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有人固守传统,认为期刊依然是唯一正统的发表渠道,这类传统主义者并不认同去探索其他形式的知识表达;也有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以预印本(preprints)与同行评议(peer review)为基础的新型出版模式;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无论是期刊文章还是期刊本身,都与开放科学的未来无关。

如今,各方阵营都在深入探讨各自的未来发展路径,却鲜少停下来从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出版生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就关注科研诚信文化的必要性而言,所有人至少在原则上都能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分歧呢?归根结底,这源于对营利动机的深层不信任与科学理想之间的矛盾。的确,将科学研究置于营利视角之下只是一种观点,但必须承认,倘若完全排斥商业机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发表也难以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科学本应是一种开放与协作的事业,不应被潜在的经济回报所左右。

促使笔者写下这篇文章的契机,David Green最近在Scholarly Kitchen上发布的名为《预印本助长了反科学议程——这就是我们为何需要同行评议》(Preprints Serve the Anti-science Agenda-This is Why We Need Peer Review)的文章,其中一些表述或许仍有待考量。文章指出:“更自由、更快速地分享科研成果确实有好处。但预印本如今却与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publishers)和论文工厂(paper mills,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大量生产论文的组织或个人)一起,助长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区分可信科学与不准确、有偏见甚至具有误导性的内容。这种趋势正在引发一场‘逐底竞争’,使得优质科研被迫与劣质研究、‘另类事实’和似是而非的‘伪真理’同台比重,导致真正的科学价值被彻底稀释。”在笔者看来,对预印本的这种强烈反应,正体现了“身份文化”的迷惑性。这种文化几乎否认了出版生态系统对科研合作显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那一部分益处。

另一方面,笔者最近阅读了一份来自激励合作与开放研究组织(Incentivizing Collaborative and Open ResearchICOR)的研讨会报告。这场名为“科研传播的新范式:持续对话”(New Paradigms in research CommunicationContinuing the Discussion)的公开会议,围绕开放研究与科学传播展开了种种卓越而富有创意的思考。然而遗憾的是,这场研讨排除了某些可能刺耳但本应被倾听的声音。与会者于2024年末聚集在HHMIJanelia研究园区,围绕开放科学传播的原则与愿景展开深入讨论,旨在从抽象设想与零星实验出发,迈向一个更具整体性的科研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能够促进更稳健的科学实践,同时协调科研人员、机构与资助方之间的激励机制。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与会者们乐观地认为时机已到,科学家与资助者都已准备好迎接新的范式,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推动当前与未来开放科学倡议的融合,朝着一个更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传播环境迈进。

最终,41位与会者着眼于未来,而非纠结于当前的问题,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头脑达成了一项共识:科学将从一种集成式的“研究容器”与“研究环境”中受益。这种形式不仅能更完整地呈现科研信息,还能支持一个发表后的生态系统,用于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总结、整合与解读。

这一研讨中展现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令笔者印象深刻,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缺席,例如学术团体。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讨论本应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吸纳不同的声音。对此,笔者有所担忧:在当前的学术出版生态中,人们由于所处阵营不同,往往会产生某种近乎虚无的看法。为此,我们应当意识到,理想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非营利模式还是营利模式中的商业力量,都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思维的停滞与僵化。也许我们可以承认,彼此间的共识远比分歧更多,为何不去共建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行动?不妨以数学这个领域为例。

通常而言,一位数学家写好论文后,会在投稿给期刊的同时,将其发布到arXiv(由康奈尔大学运营的开放获取预印本平台)上。这一行为常常能够迅速引发领域内的交流,促成论文的改进、新的合作、发现重复研究等多种后果。这可能进一步促使作者发布更新版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撤稿。以上这一切,都是在期刊的审稿流程之外同步发生的。换句话说,这里存在一种公共交流与私密审查并行的局面,而这恰恰构成了数学研究文化的一部分。一些数学研究出版机构,如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允许作者将最终接受稿上传至arXiv作为最终版本进行公开;也有一些出版商要求经过一段“封存期”后才能发布。

为此,笔者采访了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arXiv执行主任Ramin Zabih,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arXiv科学主任Steinn SigurdssonRamin指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内容在不同阶段都会被发布到arXiv——无论是同行评审前、评审期间,还是文章被接收之后。大多数论文最初都是在会议上进行展示的。他与Steinn提到,arXiv能够与研究人员、资助机构、学会与出版商保持良好的共存关系,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从未受制于营利动机或营利性出版商的控制。虽然arXiv隶属于康奈尔大学,但在实际运行中,它是一个面向全球、相对独立的资源平台。

Ramin还指出,预印本在数学领域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与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表现大不相同。具体来说,在数学领域,预印本是整个出版体系中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不断积累的工作有助于建立对某一研究方向的信心,也为职称评定和晋升提供了完整的学术脉络。数学的同行评审过程通常既漫长又严格——毕竟,一篇长达 70 页的证明,评审者不可能匆匆了事。这一过程及其成果本身,就是研究信任的来源。同行评审由期刊承担,但由于arXiv上的多个版本会逐步完善,最终发表版本与预印本之间往往差异甚微。期刊依然享有极高声誉,而arXiv则被视为科学表达连续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实上,还有哪位数学家不每天接收一份来自arXiv的预印本更新推送呢?

此外,预印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毫无疑问,arXiv上的预印本正被大语言模型(LLMs)大量吸收,这引发了AI生成论文绕过arXiv审核机制的可能,但这种风险同样也存在于期刊出版领域。因此,认为期刊的同行评审就能完全防范学术造假,是一种误解。或许,相较于依赖单一的审查机制,我们更应在整个出版周期的各个阶段,努力在研究者之间建立信任。以数学学科为例,如果一项工作在最终发表前已被广泛了解、其来源也得到验证,那么造假行为就更难以立足。这也进一步凸显了arXiv的价值:它不仅是共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更是建立学术来源可溯性的关键工具。

Ramin 看来,arXiv的未来令人充满希望,这种希望正来源于它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以及其他众多学科研究生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切呢?笔者认为,研究人员、资助方、机构、图书馆、学术团体和出版商之间的共同点远多于分歧。大家都深切关注科研诚信、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科研共同体的整体价值。或许,各个学科都可以从数学领域汲取一些灵感:一个协同、有机的学术生态系统,往往能产生远超其部分之和的力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1339-1497735.html

上一篇: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反对免费使用公共数据以训练AI模型
收藏 IP: 171.82.58.*|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6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