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作者:Roger C. Schonfeld
译者:丁晓
校译:田峥峥
来源: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3/19/second-digital-transformation-scholarly-monographs/
学术专著及其他出版书籍是人文学科及相关领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与几乎已经完全转为数字形式的学术期刊不同,图书经历了一个逐步且较为缓慢的从纸质到数字发行的转型过程,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读者需求可能仍将保持纸本与数字并存的混合形态。新冠疫情加速了专著向数字化的过渡,不仅为其发行方式的重塑带来了机遇,也为其所依赖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的重构打开了新的可能。
近几周,关于科睿唯安(Clarivate)在其图书产品上的一系列变动,引发了广泛讨论。从按本付费向订阅模式的转变既有优势,也有挑战。但科睿唯安的这一公告则显得出人意料,似乎是为了赶在其二月份财报发布前仓促做出的。在随后致图书馆界的信函中,科睿唯安的领导层对引发的困扰表示歉意,并宣布对其过渡计划进行部分调整。
然而,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进一步批评当前的情况。相反,作者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更广阔的背景信息,说明正在重塑专著市场的几个关键驱动因素。作者期望这些背景能够帮助图书馆、出版商和中介机构共同探索出以数字优先为导向的模式,从而在未来更好地解决获取途径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图书馆想要灵活性?
在纸本图书时代,图书馆在决定购买哪些图书时拥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合理的,因为从长期来看,处理和存储实物资料的成本远远高于购买单本图书的价格。然而,由学科馆员主导的选书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极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帮助高校图书馆从首选出版社购买全套书目,或创建选书方案,从而降低本地选书所需的人工和专业投入。在提供这类策展支持的同时,这些中介机构仍为图书馆保留了几乎完全的灵活性——可退可拒的机制不仅仅是“灵活性”的表象,而是实质性的赋能。
在美国,Yankee Book Peddler(YBP)曾是这一中介服务领域的领军者,它最终被EBSCO(大型文献服务专业公司)收购。EBSCO虽然停用了YBP品牌,但在其基础上投资打造了GOBI这一选书平台。如今,GOBI支持多种纸质图书选购模式,还覆盖了大量电子书分发模式,包括打包购买、按需采购以及单本选购等;且不仅限于EBSCO自有渠道和平台,也通过其他业内平台运行。
在当前这一对大多数机构而言仍属“纸质+数字”混合的出版环境中,许多图书馆希望在选书方面拥有极高的灵活性,以延续纸质时代的采购策略,甚至进一步拓展。例如,按需采购这类数字模式,实际上为图书馆提供了比在印刷环境下更高程度的灵活性,基本上相当于对每本图书进行“试用”,只有在读者真正阅读后,图书馆才需付费。此类模式在为图书馆(以及用户)带来极大价值的同时,也为分发平台带来了交易成本,并推迟了出版商的收入确认时间。
图书馆想要所有权?
图书馆同样希望获得永久访问权。在期刊订阅领域,它们早期就达成了这一点,出版商很乐意让图书馆永久访问其订阅年份的期刊内容。Lib-License项目率先推出的许可模式,以及CLOCKSS(由斯坦福大学主导发起的一项数字内容保存宏伟计划)和Portico(由美国教育技术非营利组织ITHAKA精心打造并提供的数字保存服务)所构建的保存生态系统为确保这种永久访问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期刊出版商因订阅模式带来的稳定收入而感到满意,图书馆则因获得类似“所有权”的使用权而受益——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平衡状态。
许多图书馆也希望像在纸质时代那样“拥有”电子图书。永久访问始终是这一目标的核心所在。虽然有些图书馆关注的是超出永久访问范畴的“类所有权”权利,但更多图书馆的基本期望是对电子图书馆藏拥有永久访问权。也就是说,它们希望知道自己“购买”了哪些图书,并确保其用户群体无需持续支付许可费用即可永久访问这些资源。尤其是在大型机构中,这样需求往往源于希望围绕机构的研究方向建设深度学术专著馆藏的战略考虑。
最传统的永久访问模式往往在出版后的短期内为出版商带来收入,随后通过将全部已出版图书累积成的“回溯目录”(backlist)获得持续性的“长尾”收益。这种模式与纸质图书销售相似,因此也呈现出类似的收入模式。对出版商而言,挑战在于此类收入不像订阅模式那样具有可预测性。
跟踪这些永久访问权会增加托管平台的复杂性和成本。尤其是在前述图书按单本选购的情形下,这种管理需求会更加明显。
数字优先模式
即使图书馆的做法、价值观和偏好趋于固化,数字出版生态系统的经济结构与纸质出版环境仍存在本质差异。一个直接的例子是,尽管在数字环境中单本图书选购的采购成本可能更低,但其所涉及的后续成本则由不同的主体承担。在数字环境中,编目、存储和访问的成本由托管平台承担,因此图书馆不再需要像在纸质时代那样权衡选书带来的交易成本。
一些出版项目至少隐约意识到了这种基本的动态结构,并尝试建立数字优先的商业模式。
一些大学出版社发现了将其整套书目打包出售的机会,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采用的“订阅开放”(subscribe to open)模式。
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和JSTOR(Journal Storage,对过期期刊进行数字化的非营利性机构)制定了“开放之路”(the Path to Open)试点计划,为大约50家参与出版商提供保证性收入,同时为参与图书馆提供即时访问,最终实现图书开放获取。
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De Gruyter,全球最大的德语人文社科类出版社)敏锐地意识到,一些出版社希望整套书目集中分发,而一些图书馆也希望整批获取这些书目。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打包定价让双方受益。德古意特旗下子公司Paradigm推出的“大学出版社图书馆”(University Press Library)计划便体现了这一理念,并通过仅在打包中提供部分独家图书来提升图书馆参与度。
如上所述,科睿唯安已宣布推出包含近74万本图书的订阅套餐,同时明确终止所有纸质和数字图书的交易销售以及未来的长期访问权。这一转变有助于其将收入模式从单次交易转向可持续订阅,但也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强烈反对。
这些“数字优先”模式在扩展获取、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各有优势,从出版商或图书馆市场角度来看,它们之间也构成了相互替代的关系。同时,EBSCO也发表声明称,“始终坚定支持永久访问电子书和完整的纸质图书配送服务”。尽管市场正在向这些传统模式之外寻求新出路,但显然,对包括纸质书籍在内的交易型模型仍存在可观需求,至少在短期内仍有其服务价值。
展望未来
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够将内容分发方高度青睐的“类订阅”持续性收益模式,与图书馆所重视的“类所有权”模式有机结合?在封闭获取与开放获取资源领域,或许都有机会实现这种融合。在真正形成市场共识之前,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新模型的尝试与实践。
几种“订阅开放”模式的变体已经初步显示出这类结合模式的一定成效。然而,面对图书馆面临的资源紧缩,这些模式尚未证明其持久性。
对于学术专著而言,“按访问付费”的模式依然顽强地占据重要地位。展望未来,能否在这一领域构建出既适用于图书馆又可服务出版商、并能真正满足用户获取需求的模式,将是一大看点。其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为出版商提供足够的收入保障,从而支持它们持续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这并非附带目标,而是成功的根基。
总体看来,电子书正逐步走出“单本购买”模式,迈向更具规模效应的替代方案,这或许正预示着学术专著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第二次数字化转型”,类似我们在出版行业其他领域正在见证的“第二次数字化变革”。至于哪一种或哪几种图书商业模式最终能够获得市场认可,仍是当前最为关键、也最具悬念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