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德泽寰宇传薪火,功耀千秋照汗青——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彭斐章先生

已有 328 次阅读 2025-8-2 11:0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彭斐章先生是我心目中的“大先生“。机缘巧合,彭斐章先生是我的老师的老师,称彭先生为大先生,有点“双关“的味道。在传统语境中,“大先生”是对有学识、有德行者的敬称,源于“先生”一词的升华。《礼记·曲礼》有云:“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此处“先生”指老师,需以恭敬之礼相待。而“大先生”则更进一步,强调其学问与品格的典范性。新时代赋予“大先生”新的内涵。“大先生”需具备“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的特质,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师要成为“大先生”,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并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等特质。这一论述将“大先生”与教育家精神紧密结合,强调其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与育人智慧的统一。“大先生”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方面,需有渊博学识;另一方面,需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仁爱之心点亮梦想。这种双重标准,使“大先生”成为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先生秉持文华图专‘智慧与服务‘精神,以‘立下园丁志,甘为后人梯‘为座右铭,师德醇厚,关怀后学。执教70余年来,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他们大多已成为图书情报及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或学术领军人才。薪火相传,足堪告慰先生。他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念,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学人倍加关心,在他90寿辰与学院百年院庆之际,捐款150万元设立‘彭斐章图书馆学发展基金‘,彰显育人初心。”(摘自:彭斐章先生生平回顾.https://sim.whu.edu.cn/ctdnpfzxs/sphg.htm)笔者试图作为彭先生弟子的再传弟子视角,简略叙述我心目中的“大先生”,期待有助于对“大先生”的纪念与传承。

      我的先生实际有两位,一位是张厚生先生,一位是刘磊先生。造化弄人,我并不是张老师的“亲学生”,或许实际上胜似“亲学生”,大概算是“私淑弟子”,甚至可以说“亦师亦友,过从甚密”。2005年我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刘磊先生的弟子纯属偶然。我原本是第二次报考东南大学张厚生先生的研究生,因为英语差2分未过线。第一次也是差2分;第二次多考了2分,这一年分数线提高了2分,我还是差2分。按照录取规则,我的总分若能再多考2分,也是可以录取的,两年都是这样。我是在职报考的,获得机会非常不易。2004年没能找到合适的学校调剂,2005年急切寻求“上岸”机会,薛春香老师当时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硕博连读),是她告诉我南京农业大学接收调剂,我格外珍惜。可能真就是一种缘分。张厚生先生是彭斐章先生师门的“大师兄”(1978级硕士研究生),刘磊先生是张厚生先生的师弟(1995级博士研究生)。我在“如饥似渴”求学,刘先生实际算是“过来人”,有过相类似的经历。而且,后来我还知道,刘先生也是江西人,不仅如此,刘先生曾被“下放”至我所在县的农村。

       张厚生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也是目录学最早的四位硕士之一,师从彭斐章、谢灼华 。张厚生在目录学领域耕耘近30年,成绩颇丰,是一位学以致用、薪火相传的目录学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目录工作者。研究他的目录学理论和目录工作实践,对促进目录工作事业有积极意义。《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6期发表的《张厚生与目录学》一文,系统梳理了张厚生先生的学术生涯及其在目录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文章以张厚生与目录学的深厚情缘为主线,从学术背景、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及学术影响等多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了其在当代目录学发展中的承启作用,并强调继承目录学致用传统的重要性。(王启云.张厚生与目录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6):123-129.)1978年初,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张厚生经过初试和复试,成为全国录取约一万名研究生中的一员,到武汉大学师从彭斐章、谢灼华先生攻读目录学,学号78001。1981年12月5日张厚生在武汉大学198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中提到“今年,我们有178名研究生即将毕业”,其中包含4名目录学研究生(另3名分别为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张厚生与彭斐章的通信。张厚生(1977年11月4日)“最近得知高校将招考研究生的消息,很是高兴。若系里目录学或图书馆学系专业也招考研究生的话,我很希望申请参加报考。由于目前对报考事项以及有关复习科目等尚不了解,为此,特去这信给您,盼请老师见告与指教。”彭斐章(1977年12月13日)回信:“收读你的来信,得悉你的近况。你希望报考研究生,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教师热烈欢迎。……”;张厚生(1977年12月18日)“承蒙老师的指教,我准备尽力挤时间来,在搞好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从现在抓起。”“有关高校报考研究生的消息,我已查见了11月16日《光明日报》的报道,在那则消息里谈及报名时间是‘到十二月底止’,不知这一规定目前有无变更?”;彭斐章(1978年1月24日)“关于研究生招生情况已于1月22日登了报,想你已见到。……”张厚生(1978年1月28日)“关于招生消息,一月二十三日报上对于这一基本情况的报道,令人鼓舞。这里也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同志在边工作边复习,准备应试。系里报考情况,今蒙您见告,更是高兴。有关必读的图书馆学、目录学参考书,系里编印的几种教科书,我现在去信给系办公室联系函购。系里的新教材,是我渴求已久的精神食粮。 四门考试科目,份量不算太多,可是四门中有一门是我的‘空白’——这就是英语。过去我在中学、在武大,一直学的是俄语,后来自修一点日语,英语是从未沾边。……”不知何故,据参加过1980年武汉大学目录学研究生考试的孙二虎研究员回忆,1978年、1979年、1980年,外语考试科目为俄语,1978年的考题中有道俄译汉短文翻译,关于“农业学大寨”的。2021年9月通过电话咨询卢子博,告知外语考试科目确实是俄语。张厚生作为骨干成员之一参与编审教材《目录学参考资料汇编》 (第1-4辑 ),1980-1981年武汉大学出版,100万字。该书于1986年修订再版,书名调整为《目录学研究文献汇编》,543页。1986年12月14日,彭斐章给张厚生的信中提及“《目录学普通教程》和《目录学资料汇编》即将出版,一定寄赠。”柯平教授为《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所作代序《音容宛在 风范永存——追思东南大学张厚生教授》:“1978年张厚生等四位目录学硕士生进入武汉大学,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那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教育界迎来了春天,目录学也是百废待兴。首届硕士生的两位导师彭斐章先生和谢灼华先生不仅学问超群,而且对培养研究生有一套好方法。从整理资料入手,指导四个研究生搜集材料,整理编制。从1979年至1980年完成了四册《目录学研究资料汇编》,这不仅进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训练,而且形成了大部头的成果,张厚生教授是这一浩大工程的主力之一。等我们进校时(1983年),看到师兄们的成果,特别佩服,而且那套汇编成了我们读研的辅助教材和做研究的案头必备,对我的目录学学习与研究帮助很大。”1985年7-9月,张厚生副研究馆员提职材料送审。送审论文《论郑振铎在目录学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中国专题目录史》, 送审专家分别为钱亚新(南京图书馆)、彭斐章(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送审论文《专题目录与科学研究》《外国专题目录概述》, 送审专家分别为周连宽(中山大学图书馆)、徐召勋(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1986年4月至1994年6月任东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95年3月晋升为研究馆员。笔者认为,副高职称晋升对张厚生先生事业与学术成长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张厚生先生借助目录学研究成果,获得了知名目录学家们的认可,顺利晋升了职称,受益匪浅。彭斐章先生“立下园丁志,甘当后人梯“座右铭,“甘为后人梯”就是必须要把学生扶上去。“我当时是《武汉大学学报》文科编委之一,像张厚生在读研期间写的那篇《鲁迅与书目》就是我推荐到《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P189 )

张厚生与彭斐章合影(2004年,目录学会议期间).jpg

      图为张厚生(左)与彭斐章(右)合影(2004年10月29日,第四届全国目录学学术讨论会期间

      刘磊先生是彭斐章先生指导的第五届博士研究生(1995级)。博士毕业11年之后(2009年),刘先生撰写了《回忆在导师身边的两个片断》(全文详见延伸阅读中),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床棉被、病榻前的嘱咐,以此管窥恩师的为人、治学和情操。最后一段为“ 毕业多年来,虽然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相比,自己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我认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和恩师的培养分不开的。如今我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导师、我常常用恩师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激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是刘先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之一,2008年6月毕业。我认为刘先生是言行一致的。在我的眼里,刘先生是博学的、睿智的、达观的、和善的、磊落不凡的、硕果累累的、流芳千古的……2010年,彭先生为刘磊《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研究——以JALIS为例》(刘磊著. 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研究——以JALIS为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0.)写序,摘录部分内容,或许可以视作“‘甘为后人梯’就是必须要把学生扶上去”的另一实例。“在广泛的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用户需求信息 分析入手,结合专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从技术标准、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下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 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评估分析,进而构建出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今后的 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地区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的专著,因而具有开拓创新意义。”该书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实证的研究思路”“务实的研究风格”,“作者曾长期从事高校图书馆业务工作,具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又多年从事高校图书情报教学工作,形成了立足实际的研究风格。作者长期致力于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共享与系统管理研究”。该书“视角独特、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资料翔实、数据充足、论证严谨,理论联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2005.9-2008.6),有幸同时得到张厚生先生、刘磊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张厚生先生指导的同级学生的待遇,我也享有。我是在职脱产学习3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东南大学挨得近,比如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调研考察、聚餐,张先生会把我一块叫上。2007年12月,南京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暨百年馆庆典礼,张老师领着我一块参加,那次会议,彭斐章先生亦受邀参加了,我是第一次线下近距离“见过”彭先生。在会场上,张老师还曾朗声向参会的“大咖”(教授)介绍我。张先生与病魔抗争期间,我一有空便前往陪护(有时在家、有时在医院),协助做过好些工作,包括博硕士学位论文审稿(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给《书苑文丛》编撰提意见和建议等。这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强学术自信。张先生年长刘先生11岁,张先生、刘先生均属于内敛平和者,刘先生更甚。刘先生管我管的比较少,闲聊也少,我的理解是给予我充分的信任,让我大胆探索,实际也是对“大师兄”的敬重与信任。张厚生先生作为彭门“大师兄”之一,我知道不少彭门弟子对张老师的为人为学也挺敬重的,包括刘磊先生在内。张先生的研究生导师有两位,另一位是谢灼华先生,张先生对图书馆史方面也是格外用心用情用力的。2007年5月,纪念金陵大学图书馆系建系80周年暨李小缘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前夕,张先生曾委托我在图谋博客上分享大量珍贵史料,而且领着我参加了学术研讨会,给我引见了一批人。我后来在图书馆史方面做一些工作,与张先生的影响密不可分。

    刘磊与彭斐章合影.png

     刘磊与彭斐章合影(1998年6月27日).png                         图为1998年6月27日刘磊先生与彭斐章先生合影

    《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彭斐章口述;柯平,刘莉整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10.) 一书,可以说是三代图书馆学人协力同心完成的图书馆学家人物传记。历时五年,经历了精雕细作。成书之艰辛,或许我可以更好地“感同身受”。成书过程中,我同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刘莉老师有过较多交流。刘莉老师是柯平先生(彭斐章先生指导的1983级硕士研究生、1991级博士研究生)的学生。我从刘莉老师那获悉彭先生捐款150万元设立“彭斐章图书馆学发展基金“背后的故事。2020年10月25日刘莉告知:“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意外和感动,那天看到彭老师捐款150万元。彭老师在公共场合时常很注重,都会穿正装,我们去访谈的时候也都会换比较新的衣服(这多是源于他的留苏经历,口述里面也有涉及),但是其实其他时候都是很节俭的,有个事情我一直印象深刻。第二次访谈的时候,我们在单元门口等预订时间(彭老师时间观念特别强,我们一般都会提前一分钟按门铃,准时上楼),那天正好有个同学也找彭老师,我们就和她一起进了,比预订时间早了大概十分钟的样子,上去是彭老师开的门,他看到我们一起很惊讶,我们才发现那个女生不是找他的,而是找他儿子的。当时我看到彭老师穿的非常朴素,T恤和裤子都很旧,也没穿袜子。他很不好意思的让我们在客厅等他,他很快回卧室换了新的衣服出来……武大给院士和资深教授在珞珈山上建了专门的别墅,可以免费供他们和儿女一家人住,但是他们也没去住,而是和儿子一家人在外面自己买的房子里面。即使他现在有很多的头衔、荣誉和补助,但是对于文科老师来讲,我觉得他们捐款的数额与他们的收入相比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他从1992年就从行政岗位上退了下来,所有的收入也都是有数的,而且他女儿、儿子他们也都是普通的事业单位(上面提到的那个女生是找彭松老师补课的,播音主持方面)。他没有选择把这些积蓄留给孩子们(他大女儿家条件挺不好的,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还是住彭老师他们以前的旧房子),而是捐了出去,这种精神确实挺让我敬佩的。“2025年7月27日,我曾同卢子博先生通话13分钟,中心是聚焦悼念彭先生。卢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任教于北京文化学院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87年调入南京图书馆。1962年初,北京文化学院停办,武汉大学图书馆系领导黄宗忠、彭斐章得知这一消息,即来北京文化学院协商调卢先生去武大任教,1978年12月,卢先生调离武汉大学创办金陵图书馆。通话过程中,卢先生特别提及捐款设立“彭斐章图书馆学发展基金”难能可贵。彭先生的大格局、大胸怀,令人由衷敬服!

       2025年7月15日,获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信息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彭斐章先生消息。当晚(22:49)我在圕人堂QQ群以圕人堂名义撰写挽联:

圕人堂敬挽彭斐章先生

上联:学界泰斗垂范 目录学开山立说 图书馆学奠基人 德泽寰宇传薪火

下联:圕苑宗师执教 桃李园育才树人 信息管理掌灯者 功耀千秋照汗青

横批:斐章永辉 

       2025年7月16日上午图谋委托吊唁组吴钢老师以“圕人堂”名义敬献花圈和挽联。挽联简洁一些。上联:德泽寰宇传薪火;下联:功耀千秋照汗青。落款:圕人堂敬挽。    

延伸阅读:

(1)武汉大学.深切悼念著名图书馆学家彭斐章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SNcsU0jpIluz5KvLBYtilg

       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信息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彭斐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15日7时1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2)张厚生先生简介

      张厚生先生(1943.8.21-2008.8.8),学术界理论和学术史权威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地将张厚生列入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四代学人名录。学习经历:1952.9-1955.7,江苏省泗阳县李庄小学;1955.9-1957.7,江苏省泗阳县史集小学;1957.9-1960.7,江苏省泗阳县中学初中;1960.9-1963.7,江苏省泗阳县中学高中;1963.9-1967.7,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1978.9-1981.12,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研究生。工作经历:1967.7-1970.2,南京军区6550部队汪波荡农场、城西湖农场劳动;1970.3-1970.8,江苏省盐城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0.8-1976.9,江苏省盐城县图书馆职员;1976.10-1978.8,南京图书馆业务辅导组(借调工作);1978.9-1981.12,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研究生;1982.1-2008.8,东南大学图书馆(1986年4月至1994年6月任副馆长)。主要学术兼职:1995-2007,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1995-2007,南京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1995-2007,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2007,江苏省艺术、图书、文博、群文专业正副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2000-2007,《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1995-2007年《江苏图书馆学报》(《新世纪图书馆》)编委;1996-2007,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2001-2007,国家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等。

(3)刘磊《回忆在导师身边的两个片断》

刘 磊(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我是彭斐章教授指导的第五届博士研究生,尽管离开母校已经11年了,但是彭老师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令学生难以忘怀。彭老师是我国图书馆界和目录学界的泰斗,他丰厚的学术成就有口皆碑,自有公论,无需我在此赘言。彭老师在图书馆学教育界从教50余年,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目前成为图书馆学界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弟子也大有人在,可谓星光灿烂。这里仅仅回忆我在导师身边的两个片断,以此管窥恩师的为人、治学和情操。

1 一床棉被

      1995年,我有幸成为彭老师的博士生,入学时已经我年逾四十,可谓是老童生。只有本科学历的我自知学识浅薄,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补上功课。而彭先生对我要求也格外严格,在生活上也非常关心。他首先和我一起制订了要求明确、安排具体的博士生专业学习、研究计划,同时要求我严格按计划开展学习和研究,还规定我每月必须向他汇报学习和研究情况。因此,尽管我是在职攻读博士,但我对待学习和研究不敢有半点懈怠,在校学习期间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子夜以后,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和娱乐。

      记得那是1997年岁末的一天,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统计已经结束,论文初稿才刚刚写到一半。那年武汉的冬天似乎来得很早,也格外冷。我在武大的学生宿舍临近东湖,我住在四楼北面的一间。由于宿舍以北没有其他楼房,地势开阔,而且北面阳台门上的一块玻璃已经打破,适逢寒湖来势凶猛,北风呼啸,房间里犹如一口冰窖。我虽然有一床较大的棉被,但晚上睡觉时仍然感觉寒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早上,师兄赵涛告诉我导师已经从北京出差回来要我去汇报一下学习近况。我匆匆的吃过早饭,往导师家里赶去。一路上盘算着汇报完以后到何处去买一床被子,以御严寒。在导师家里,彭老师认真听完我的汇报并进行指导以后,似乎察觉到我有点心不在焉,神色恍惚,就问起最近我的生活情况。在导师的追问下,我只好告之昨晚因为宿舍寒冷没有睡好的实情,并向一旁的师母打听附近是否有商店出售棉被。彭老师听说此事马上对我说,被子不用去买,师母前几天刚刚新缝好了一床被子,你直接拿去用好了。你平时不上街,也不一定能买到合适的被子。彭老师还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叫人把门上玻璃配好,保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天晚上,我盖着导师给我的那床棉被,从心里到身上都感觉格外温暖……

2 病榻前的嘱咐

     1998年的春天,我的学位论文初稿已经写好并请导师修改指导。忽然传来彭老师因患急性丙肝住院治疗的消息,我心中很是不安。待导师病情基本稳定后,我和师兄娄策群相约一起到医院去看望导师。在病前,我望着导师消瘦的面容感到非常内疚,我想导师生病很可能是因为修改我的学位论文,操劳过度所致。然而彭老师却在我们问候了他的病情后,又主动询问起我的论文撰写情况来。在交谈中彭老师反复强调,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一是要科学严密,要在竭泽而渔的基础上构筑严谨的逻辑结构,论文中每一个数据和每一篇文献的引用都要认真对比考证、并注明其出处;二是要勇于创新,做学问不要有框框,要大胆探索,对别人的观点和别人的成果,哪怕是权威和自己的老师都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导师在病床上的一番谆谆教诲让我终身难忘,刻骨铭心。后来我才知道,导师一直在带病工作。看着我的论文初稿上导师用红笔密密麻麻所做的批注和修改意见,我对导师的敬佩之心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眼眶也不知不觉地湿润了……

      毕业多年来,虽然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相比,自己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我认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和恩师的培养分不开的。如今我自己也成为研究生导师、我常常用恩师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激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彭斐章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P166-168),2019年4月19-20日武汉大学举办了彭斐章先生执教66周年暨90华诞大会,里面有很多的资料,《回忆在导师身边的两个片断》是这个会议资料上面的。刘莉2019年6月11日分享。)

(4)刘磊先生简介

     刘磊(1954.7.25-2022.2.11),男,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昌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高等院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研究》及教材等10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5)图谋.圕人堂悼念彭斐章先生信息辑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5074.html 

图谋按:圕人堂提倡给那些为圕做出贡献的人们一点时间和空间,纪念与传承是有意义的事情。圕人堂重视对中国图书馆史人物的纪念与传承。7月15日获悉彭斐章先生仙逝,随后图谋利用“圕人堂服务体系”为悼念彭斐章先生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本文特此辑录部分信息,期待有助于更好地纪念与传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6187.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586期 20250801)
下一篇:圕人堂话题:图书馆开展公益电影放映的版权问题
收藏 IP: 180.105.252.*| 热度|

4 宁利中 刘进平 许培扬 徐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