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鸡汤文的受众大幅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面对问题时,需要的是“道法术”三个层面的完整方案。
“道”(大道至简的道理)往往实操性差。比如“好好学习”是至理名言,但学什么、怎么学、学不下去怎么办?缺乏具体指导,“道”就容易沦为空洞口号。
“术”(具体技术方法)则实用得多,像“番茄工作法”、“逐句抄写而非逐字”等。但纯讲“术”又容易迷失方向。
一个鸡汤文要想“道法术”兼备,对作者要求极高。此外,一些理论(如文科中其实算理科的“安慰剂效应”),知道与否确实影响实践效果。这些都让听鸡汤的人难以落地。
于是就有了那句扎心的感慨:“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值得深挖:
1.归因偏差:人生不顺时,真正归咎于自己的人极少,而大多都怪“道理无用”。试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听进去了吗?富兰克林说“勤奋的人不抱怨”,又入耳几分?
2.实践缺位:道理听了就管用?有没有行动?读书好与过好一生是正相关,远非正比例。知道和做到,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3.认知门槛:一个人认知能力不行,是听两句“提高认知”的片汤话就能提升的?比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话都熟,它能直接换成钱吗?——还真有人靠它赚得盆满钵满(如某些“网友断案”发起者)。不思考、不转化,光听道理何用?
人们普遍反感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渴求“干货”。但提供干货者也需谋生,而大众对其商业化(如广告)又常感不适,形成两难。
本质上,无论是贩卖知识还是坐而论道,都是社会生态位的一种。最终,每个人的生态位由其做事态度、家庭熏陶、智识能力等多重因素塑造,绝非单靠听道理就能改变。 若一番劝说就能改写命运,那也太高看说话者了。
最可叹的是某些人,常把“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挂嘴边。那么,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又为此付出了多少切实的努力?幻想听几句箴言(或吃块“知识面包”)就迎来人生高光,未免太过天真。
社会在进步,鸡汤也在“进化”。学术界对顶尖人才的要求,更是能构建一套可行的理论体系。其实,作为普通人,若能靠谱地践行前人重要总结(如“清单检查理论”),就已非常了不起。这就像工程中的“样板引路”——虽因费钱费时被多数项目弃用,可一旦大规模施工问题爆发,往往悔之晚矣。
吸取前人的经验,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告诉后人的经验。
我的公众号:一建高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