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一只菜鸟的观鸟之旅 精选

已有 1328 次阅读 2025-7-23 14:5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中,分类学和古生物学同属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的范畴。我虽是从事古植物学和分类学的“专业人士”, 却始终不敢妄称博物学家。在我心中,博物学家当如百科全书般通晓花、鸟、鱼、虫和世间万物。我因职业与自然结缘,却只识得些许植物与化石,对鸟类、鱼类、昆虫知之甚少。在大自然面前,我总是感到十分的卑微。

        大自然之精妙超乎想象,不同类群各有其奥秘。植物虽静止不动易于观察,但种类繁多,分类特征不易掌握,分布地域性强,全球有30多万种植物,中国有3万多种植物,常人穷尽一生也难窥全貌,能够将全球植物,归属到科、属,就算作是顶尖高手了。鸟类的数量较之植物要少得多,全球仅9000多种,我国有1400种,数量上仅相当于植物一个中等科的规模,且分类特征鲜明,易于辨识。然而鸟类常翱翔天际,飘忽不定,即便借助望远镜也难觅踪影,想要认清全国鸟种也绝非易事。

       我虽常为鸟羽与鸣唱所动,却因缺乏观察的耐心与眼力,除了一些大型的鸟类如海鸥、黑颈鹤、钳嘴鹳、藏马鸡、秃鹫和老鹰大型鸟类外,所知鸟类甚少,是一只妥妥的“菜鸟”。

        今年初,陪着孙子参加“栗果自然”的研学活动,才开启了一段观鸟之旅。研学活动的任务之一,是记录版纳植物园及其周边的鸟类。我虽是菜鸟,但却不想在孙子面前露怯,但对记观鸟类却颇为忐忑,更有几分的羞愧,在此工作十余年,竟从未认真留意过这些飞翔生灵。第一天在版纳植物园里,在老师的指点下,居然记录到了不少的鸟类。园中观鸟需眼疾手快,要不然望远镜尚未举起,鸟儿已倏忽飞逝。

       次日转至植物园附近山间的“鸟塘”观鸟。何为鸟塘?我迷惑不解。原来这是专为观鸟者设计的场所:主人在密林中搭建隐蔽棚屋,前方设置水塘定时投食,引鸟前来觅食和洗澡。通过这种方法,逐步培养起鸟类到这里觅食、洗澡的习惯,然后,人们便可在棚子中,观鸟、拍照。我们刚到便见主人清理水塘,投放食物。正怀疑能否见到鸟儿时,急性子的访客已翩然而至。这里的鸟儿,十分大胆,对被围观习以为常,毫不介意,观鸟者就能从容观察鸟儿,在这里用肉眼就能看清鸟儿,用手机也能拍到不错的照片。我对照研学手册和鸟塘棚子里的照片(鸟塘主人在鸟塘中贴了一些该鸟塘常见的鸟类的照片),参照这“懂鸟” APP,辨认着所看到的鸟儿。

       首批到访的是银胸丝冠鸟,这种鸟儿丝绸般的光泽令人惊叹——锈红头部与灰白额头间延伸着黑色眼纹,黑蓝相间的翼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银冠丝冠鸟在林间的树枝上站成一排,对我们的到访毫不在意。这种东南亚雨林常见的鸟儿,在国内仅见于西双版纳与海南,今天得见堪称稀奇。黑胸太阳鸟紫罗兰色的冠部与深红棕色的颈背形成奢华对比,细长下弯的喙暗示着独特的食性。山蓝仙鹟的蓝羽、铜蓝鹟的翠色、橙腹叶鹎的斑斓羽衣,这些绚丽身影竟是我国常见种类,让我这个菜鸟大开眼界(图1、图2)。

图1 版纳.png

图1. 版纳么等新寨漂海鸟塘的鸟儿

图2版纳.png

图2 版纳么等新寨漂海鸟塘的鸟儿(2)

        这次观鸟体验点燃了我观鸟的热情。此后接待访客时,除了游览植物园外,总不忘推荐去鸟塘观鸟。

        七月份,“栗果自然”在高黎贡山的考察活动,我跟随“栗果自然”,开启了第二次的观鸟活动。高黎贡山是著名的观鸟圣地,中国鸟类记录总种数是1445 种,云南的鸟类总种数是949种,而高黎贡山地区就有 753 种鸟类。也就是说全国鸟类的一半,云南三分之二鸟类在高黎贡山有分布。

         百花岭位于高黎贡山东麓,海拔不到1000米,在观鸟圈大大地有名。据说国内的第一个鸟塘就是建在百花岭。观鸟在百花岭这里形成了一宗很大的产业。这里虽然远离交通主干道,但是却有10多家的民宿。上山的路上到处可见各家鸟塘的标示。我们选择了老侯家民宿,因为老侯家的民宿提供住宿、餐饮、交通和观鸟的一条龙服务。更重要的是老侯,老侯在观鸟圈声名卓著,他的鸟塘接待过来自全世界的鸟类爱好者。

        有了第一次的鸟塘观鸟的体验,我也不担心能否看到鸟类,这关心的是能看到什么样的鸟儿。第一只出现的鸟儿是红喉山鹧鸪。这种鸟儿属鸡形目的鸟类,以其鲜明的橙色喉咙和蓝灰色胸部著称,侧翼带有橙白相间的斑点。据“老鸟”们说,观鸟圈有“一鸡赛十鸟”,意思是说看到鸡形目的鸟机会少于其它的鸟类。紧接着姿态优雅,毛色鲜艳的赤尾噪鹛就出现了。这种鸟儿头部至后颈为红棕色,翅膀和尾巴为鲜艳的赤红色,白色眼眶,在林中十分显眼。很快又看到了大黄冠啄木鸟。啄木鸟是课本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我这是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它的尊荣。大黄冠啄木鸟显著标志是颈后如同王冠金黄的羽毛和长长的喙。接着黄颊山雀、栗臀、大仙翁、纹背捕蛛鸟、丽色奇鹛等20多种鸟儿陆续登场(图3,4)。据说现在已经过了观鸟的最佳季节,在冬春季,在鸟塘看到的鸟儿就更多。老侯的鸟塘叫77号鸟塘,这个名字是来自有观鸟者在一天之内,在老侯的鸟塘看到了77种不同的鸟类(图5)。晚上老侯还安排了一个专项节目,大家在公路边的树上,看到了俗称猫头鹰的红角鸮和领角鸮。

图3 高黎贡山.png

图3 百花岭的鸟儿

图4 高黎贡山.png

图4 百花岭77号鸟塘看到部分鸟类

图5.png

图5 77号鸟塘

        也许资深的老鸟对鸟塘看鸟不屑一顾,对于我这只菜鸟来说,鸟塘就是鸟类观鸟的最佳场所。然而,鸟塘的设立也是颇有争议,反对者认为,鸟塘通过投喂面包虫、水果等人工食物吸引鸟类,可能导致鸟类逐渐丧失自主觅食能力,甚至改变迁徙规律(如原本迁徙的鸟选择停留)、减少自然捕食行为,出现因食物单一的营养不良(如缺乏野外所需的微量元素)。此外,鸟塘导致鸟类高密度聚集,可能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我不是鸟类专家,对鸟塘的是非并没有发言权。作为一只菜鸟,我认为鸟塘就是一个是鸟类的鲜活的博物馆,是连接人与鸟儿的桥梁。两次观鸟之后,我对鸟儿萌生别样的情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飞羽精灵,保护它们的意识油然而生。由心而生的保护意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力的保护措施。老侯从打鸟猎人到观鸟达人和鸟类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转变,正是来自这种由心而生的保护意识。

        鸟塘的开发不经提供了一个观鸟的产所,还可以显著提升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助理农民增收致富。版纳植物园帮助建设的么等新寨鸟塘建设的第一年,便带来的8万元的经济收入。百花岭的鸟塘发展更早,更成熟,2017年百花岭接待观鸟游客达3.1万人,观鸟旅游收入达1400万元。今年14月百花岭的每个村民,就从观鸟的门票收入中分到400元,有鸟塘的人家的收入,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有了这两次观鸟的经验后,我开始注意起了所居住小区的鸟类,认出了白鹡鸰和珠颈斑鸠,在小孙子的指引下还发现了戴胜。突然间冒出了购置一套设备念头,却又想何必为设备所累,永远做一只菜鸟,尽情地去享受那份观鸟的快乐。

图6.png

图6 在小区看到鸟儿

鸟儿的照片来自“栗果自然”的老师,鸟类的描述参考了“懂鸟”APP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494881.html

上一篇:随风飘扬—如何给论文起一个好名字
收藏 IP: 112.117.230.*| 热度|

2 陆仲绩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4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