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赵国一代名将。暮年之际,赵国欲重新启用老将廉颇以抗强秦。赵王遣使探其身体状况。老将军为证其能,当众豪食斗米十肉,披甲上马,尽显雄风。可惜,使者唐玖已被廉颇政敌郭开收买,一句“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便将廉颇“尚能饭”的证明扭曲为“老迈不中用”的谎言,致其报国无门,客死异乡。
触动我重提此经典的,是由于我搬回单位老宿舍区后的见闻。去年孩子上学的原因,我搬回了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单位老小区,由于其交通便利性,不少曾身居要职的退休老同志老领导依然安居于此。每日出入,常常遇到那些熟悉却已沧桑的面孔。他们或在散步,或在公共区域开辟一个小角落侍弄花草(老小区各家没有独立的花园)打发时间,看到他们,也让我不禁想到:“廉颇”虽老,其“尚能饭否”?
他们数十年沉淀的智慧结晶,是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虽已淡出权力中心,无需也无意再“指手画脚”,而应以更从容的姿态传承经验。他们不需要职务,而是这份尊重,这份薪火相传的珍贵积淀,将为后来者照亮前路,让探索的脚步少些曲折,多些从容。但我们,是否真正懂得珍惜并善用这份“余热”?这,关乎对年龄与价值的认知,还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沟通之殇:信息如何被扭曲?
从历史来看,廉颇的悲剧,根源之一在于赵王的偏听偏信。他未加详察,仅凭使者的片面之词便做出决断,错失栋梁。这映射到现实职场中,便是沟通渠道的梗阻与信息传递的失真。领导意图了解下属或特定人员情况时,常依赖“亲信”去打探。这些“亲信”或“使者”的立场、能力乃至私心,都可能导致信息被筛选、加工甚至扭曲。廉颇的故事警示我们:决策若建立在失真的信息链上,后果堪虞。因此,多维度加强沟通是关键。
使者之重:传话者的角色与能量
唐玖,这个被贿赂的使者,一句“一饭三矢”便轻易断送了廉颇复出的希望,也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没落。他的作用何其关键!在组织内部,那些充当“传声筒”或“探听者”的中间人,其可靠性与职业操守,往往影响着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他们的私心、偏见或受制于人的处境,都可能成为信息链上的“污染源”,这也是人性。
主角之思:老将的定位与智慧
回看主角廉颇。他“一饭斗米,肉十斤”的豪情固然可敬,但身处复杂政治漩涡,未能更清醒地审时度势(“此一时彼一时”),或许也是其憾事。老同志的拳拳之心值得敬重,然真正的智慧,在于洞悉时势,懂得适时让贤。将毕生所得化为对后辈的“提点”而非“指挥”,其价值更为深远。当然,前提是这份经验被真正需要和接纳,若无人求教,保持沉默,亦是一种从容与尊严。
衰老,是生命无可回避的轨迹,也是我们每个人必经之路。看到他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自己的未来,不禁感慨岁月如梭。当"35岁危机"成为这个社会的普遍焦虑,职场对于经验价值的认可度正在矛盾地下降;从赵王的使者到现代人事部门的"传声筒",关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到现在仍未改变;如何让每一代人都有合适的饭碗… … 这些不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