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利用闲暇之余,文章写得多了,便着手整理微信公众号的旧文。这一整理,竟又发现一个令人愤懑的问题:我于多年前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所写的文章《日本的静与净》(现已删除),竟被多人、多平台公然剽窃!题目一字不改,内容稍作修饰便挪作他用。更有甚者,我的其他文章也被擅自用于家居等商品的宣传文案中。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吗?我郑重声明的“原创”标签,意义何在?
文章可以借鉴,也欢迎转载,但既然是原创作品,注明出处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尊重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年在两家知名平台的维权经历。它们未经审核便允许他人上传我的工作成果,供人付费下载。平台的“原创保护”形同虚设,全靠作者自己大海捞针般去发现侵权行为。这合理吗?当我通过公开渠道申诉时,他们倒是迅速撤下了内容。可若我未能偶然发现呢?这种行为,无异于将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推给消费者去发现、去检测——那么,监管和检验部门的职责何在?
国家层面一直在大力倡导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也已出台多年。然而,论文剽窃的行为屡屡发生,制度的关键不仅在于建立,更在于监督与执行!唯有强有力的监管和惩戒,才能让纸面上的条文落地生根。
我的遭遇绝非个例。在此,我不仅想分享经历以唤起重视,更想呼吁:我们需要让知识产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形成有效震慑。平台方应建立主动审核机制;执法部门需加大惩戒力度;社会公众要培养版权意识
唯有如此,才能让剽窃者“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
这条路或许漫长,希望每个创作者的坚持,都是推动变革的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