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新一轮科学革命的领头羊为什么一定是系统科学,而非其它领域!

已有 273 次阅读 2025-7-18 10:49 |个人分类:系统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认识自然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哲学的思辨,一种是科学的观察,哲学可以为科学提出原理,指明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则可以验证哲学提出的原理,并为新原理的提出提供新的依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两者一直是分道扬镳的。首先是东方科学,它执迷于哲学的思辨,虽然提出了原理,但却由于缺乏科学手段对它的检验与提高,致使如今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之后则是西方科学,它迷信精密仪器的观察,却抛弃了似乎“仅仅是可能”的哲学,致使当今的科学走进了死胡同,难以自拔。不过,随着东西方科学的融合,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新一轮科学革命已经呼之欲出。

很多人以为,哲学远不如精密仪器的观察来得客观实在。但事实上,哲学也是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它告诉我们,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因此,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哲学就是一门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学问。

显然,哲学方法本质上就是系统方法,它根据万物在运动原理的统一性,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有了这种方法论,我们就可以从观察系统来认识微观系统,从可观察的系统现象来认识不可观察的系统现象,进而得到对自然更本质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局限在哪?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那就是过于迷信精密仪器的观察,疏不知,精密仪器并不像普通人认为的那样客观实在,而是骗了几乎所有人。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都是椭圆形轨道,根据平方反比的引力定律,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引力都是周期变化的,可我们用精密仪器去测,却根本测不到这种变化。如果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种变化的存在,大家想想自己的认识会有多荒谬!

为什么精密仪器的观察会出现问题呢?我们从万物归一的角度就很容易认识到了。

首先,如果万物归一,那么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比如,如果空间中连续着混沌状态的统一物质,它就是任何精密仪器都无法观察到的。

其次,如果万物归一,那么人有生命,万物就有生命,人有精神,万物就有精神。如果我们把原子当成是一个个生命系统,那么它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用它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就象站在运动的火车上看火车上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一样。精密仪器为什么测量不出引力的变化,就是因为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和引力同步变化。

哲学为什么被爱因斯坦称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就是因为它能够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那么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世界,从而指导科学的发展。

比如,中国先人认为万物归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气)的聚(阴)散(阳)形成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光的传递,那么光一定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聚散使它表现出波动性。而量子力学呢?则把这个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当成是稳定的粒子了!

很多人总是以为东方没有科学,但真正懂科学的人都知道,一切科学理论都是有前提假设的,前提假设不同,得到的科学理论也不同。西方科学为什么会走向还原论?就是因为它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而东方科学走的是一条系统论道路,就是因为它认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的聚散形成的,既然万物归一,科学一定不会走向还原论,而只可能走向系统论,聚是系统的生,散是系统的亡,自然规律就是物质系统生死的规则。

本来科学和哲学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但为什么西方科学却和哲学格格不入?原因就在于它们认识世界的立足点不同,西方科学的立足点是多元论,而哲学的立足点是一元论。而为什么东方科学和哲学能够统一起来,就是因为它们的立足点都是气一元论,此时科学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

现在的问题只在于,东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哪一个更接近自然事实?如果自然真的如西方科学所假设,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的基本粒子组成的,那么西方科学就是真理。如果自然如东方科学所假设,一切现象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的聚散形成的,那么西方科学将崩溃,东方科学将重新崛起,而这个科学就是系统科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4210.html

上一篇:光速本来可变,可为什么在测量上却表现出不变!
收藏 IP: 118.248.20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