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地 测 量 专 业 的 11 个 院 士
籍利平 整理
(按照出生年排序,资料来自科学院和工程院官网)
**** *********************************************
科学院院士
1 夏坚白
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1903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1937年及1939年先后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7年10月27日逝世。 曾任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并在提高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组建我国测绘教育机构和发展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应用天文学》、《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和《大地天文学》。
2 方俊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籍贯江苏武进。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5月5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
3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家。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8月15日逝世。 曾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长期从事测绘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大地测量见长。20世纪40至50年代,出版我国首部测量学大学丛书,计有《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实用天文学》。致力于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理论和我国地区地球形状的研究,发现自西伯利亚经过我国东部地区延伸到缅甸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大地水准面上翘带对国家大地网的布设具有指导意义。主持制定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
4 陈俊勇
大地测量学家,主要从事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地球动力学及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等领域研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5 许厚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1934年5月4日生于安徽歙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6 孙和平
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微小形变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理论模拟和力学机制解释等研究。1955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198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理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杨元喜
大地测量专家,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和应用研究。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县。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工程院院士
1 宁津生
宁津生(1932.10.22-2020.03.15)大地测量学家。安徽省桐城县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我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和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许其凤
许其凤,男,1936年1月出生,天津市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2001年获总参谋部人梯奖,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年)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所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 魏子卿
卫星大地测量专家,主要从事测绘专用电子计算机、卫星大地测量研究。1937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睢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 李建成
大地测量专家,主要从事地球重力场领域研究。1964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199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 逝世6人,在世5人】
*************************************************
(2025年7月14日,整理于 北京市海淀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5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