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雷尼尔雪山融雪覆盖的山路上,有些原本铺好的步道已无法通行。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地面湿滑不堪,路面不时有水流从融雪和冰下渗出。行人自然会倾向于选择一旁干燥、有草的新生地带绕行。
但总有几位身穿志愿者制服的人,不是简单地提醒,而是直接拦下游客,语气虽然平和,但话语像是一场讲不完的道德教育。他们从生态恢复讲到气候危机,从你踩草的一步讲到未来几年的破坏,让人不禁觉得:在这片山林间,似乎只有自然该被尊重,而人只能接受训导。
我妹妹为了遵守这套“环保指令”,坚持走湿滑雪水覆盖的主路径,结果一路摔了四次。虽然没有受伤,但作为家人,我们每一次看到她滑倒,都不免在心里问一句:保护自然的代价,难道就是让人受苦?
我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也尊重这座雪山的脆弱生态。但我不能接受一种思维——以牺牲人的基本安全、尊严与判断为代价的保护,是不完整、甚至是危险的环保。
我们不是反对保护自然,而是反对那种以自然之名、行教条之实的冷漠管理。真正值得追求的环保,应当包含对人之软弱的体谅,对现实条件的理解,对共处方式的智慧。
当环保不再尊重人,当人必须为自然而被“牺牲”,那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走上山,不是为了被训诫,而是为了在天地之间,找到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位置。
我并不是要求让游客随意践踏草地,也不否认草甸生态的重要性。但我希望看到一种更体贴的管理方式——
一种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真正理解人在山中的不确定性与脆弱。
为什么不能在湿滑地段铺些简易踏板?为什么不设几个便携扶手?哪怕只是提供一个明确的、低冲击的绕行路线,也比让人摔倒四次还得接受说教要人性得多。
近年来,我在新闻中也看到越来越多令人困惑的“环保行动”。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为了抗议化石燃料使用、呼吁气候危机,堵塞高速公路、封锁机场、甚至泼洒名画与古迹。他们高喊“地球正在燃烧”,却无视通勤者上不了班、病人被堵在救护车中、博物馆文物遭到损毁。
这些行为的初衷可能是真诚的,但方式已经背离了公共理性。
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制造对立,只会让环保变成一个激进的符号,最终失去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
这让我愈发相信:真正有力量的环保,不是通过制造牺牲和冲突来实现的,而是在理解中前行的。
环保不该是冰冷的命令,而应是智慧的协商。
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先学会好好保护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7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