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技术遇上市场便是王道,读《芯片战争》

已有 452 次阅读 2025-5-4 21:5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米勒著,蔡树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上世纪初的那场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不知道让多少人有穿回那个时代哥本哈根的梦想,就像艺术家们看《午夜巴黎》的电影一般。可惜,不但没有人穿回去,那样的革命百年内也没有再出现哪怕半次。这一百年,人类福祉的提升几乎全部都是得益于那场科学革命,只是这场福利经过了近一百年才降临人世间,或许还会让人们享受另一个一百年(而科学界的狂欢?至今还没有看到上帝再安排这样一次的端倪)。其中,最为让世人震颤的便是半导体产品所取得的成就,上世纪末以晶体管广泛使用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便产生于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信息革命、全球化等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政治理念,但这近五十年的进步来自于技术的提升、市场的运作、以及全球的通力合作,而不是科学上的新发现。

同样的,在管理层面上的进步也没有理念上的创新,只是在技术性上的改进。管理还是延续了自德国参谋部到福特流水线的线性思维,那就是专业与分工、成本与规模。具体地讲就是做好专业与分工的设计(扩展至全球的专业分工)、拼命的降低成本(包括产品的减重、降功耗)、通过做超大规模生产的手段,让市场价格达到人人都可以购买的水平,只不过福特的年代是购买汽车,而现在是购买靠芯片组装起来的产品。

是的,那些将电子线路及元件组成在尽可小的硅片上的东西一般叫“集成电路”,其前身可以叫“晶体管”,其子孙一般叫“芯片”,构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电视、计算机、手机等所有电子产品的核心,以及在通信工具上面跑的所有信息交流,比如小视频、APP、电子支付等的基本层技术。而由于政治热点的关系,“芯片”这个词汇也被很多非技术性人员所接触到,甚至成了一个热词,相关的书籍自然也就成了热书,这本书在豆瓣上就有五千多人评价,获8.3的高分。

该书就是一个集成电路的产品制造简史,集成电路的科学发展过程作为背景简单提了几句,而主要聚焦于集成电路的产品发展史,包括最初的技术转化、市场培育、商业策略,因为产品具有数目超大,投资巨大,又不受限于产地(不似农产品)因而常与政治利益捆绑在一起,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国家政策以及国以国之间相互竞争与蹂躏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一个在科学和管理上都没有创新的产品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就是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能够形成满足需求的体积小型化、功能强大化(运算能力强大)产品,并通过强化产品工业化生产这一过程,达到技术放大。其任何一个阶段的成功路线都是:技术领先、实现了商业制造(工程化),而后降低生产成本并形成(大)规模生产,最后形成垄断(多半就不再创新了,最后消亡)。

整个故事的开端是肖克利、布喇顿、巴丁这批人,完全的科学工作者,这三位获1956年诺奖,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半导体时代。是的,他们来自于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的陨落是另一个唏嘘的故事),半导体的传播既得益于学术物理,也得益于巧妙的制造技术。芯片产业之所以起飞,是因为那些院校的毕业生花了多年时间优化生产流程,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正是工程和直觉以及科学理论,使贝尔实验室的专利变成了一个改变世界的行业。但肖克利也成立了公司做科技转化,人们对其的评价是“一位才华的科学家和失败的商人”,一个科学家做不来企业家的经典范例。

当然也有横跨位科学和商业两界的奇才,那就是诺伊斯。他让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他还共同创办了两家硅谷最伟大的公司:仙童公司&英特尔公司。

作为跟随者或者追赶者的日本是以盛田昭夫为代表:日本的技术是美国转让的,但盛田稻夫却可以凭借所取得的成绩(当时以他为主的日本存储芯片称霸全球)写了《日本可以说“不”》(与另外一个人合著),得益于其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得益于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得益于规模化生产。当然了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还有国家政策(政治家们讲的)、人口红利(经济学家讲的)。

其中关于国家规划政策有声音说光靠政府法令无法产生科学发明或可行的产业。比如当时的日本政府坚持认为芯片具有战略重要性,这导致政府试图控制芯片制造,容易使该行业陷入官僚主义。而半导体行业在美国之“复苏”政策(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日本争夺市场之成功)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美国政府试图挽救失败的公司,而是因为美国政府利用了美国已有的优势,提供资金让研究人员将聪明的想法转化为原型产品。其中美光的主要投资人(牛仔)辛普劳以硅谷最聪明的科学家所没有的方式来理解商业。当美国芯片产业努力适应日本的挑战时,像他这样的牛仔企业家,在扭转诺伊斯所称的“死亡螺旋”和实现意外逆转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硅谷的复苏是由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和痛苦的企业转型推动的。他们的方式不是通过复制,而是通过围绕它们进行创新。硅谷没有切断贸易,而是将更多的生产外包以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而在公司内容最为人乐道的便是削减成本。美光拼命地关注成本(因为它别无选择),自创业之初,老板就确保员工意识到他们的生存取决于效率,他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调暗走廊的灯光以节省电费。

而在本世纪的进程中,又有了另一个跟随和追赶的模式,那就是占领更加细分的市场,特别是设计与制造的分离(虽然本质上还是福特的流水线,只是这次的流水线分工并不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不是一个公司内,甚至都隔一两个大洋。)其代表便是台积电,这是一个中立的参与者,因为不做芯片设计,所以更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

其反面教材就是英特尔如何遗忘创新的。英特尔的一代目格鲁夫的坚韧精神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赚钱、最强大的公司之一。他的管理哲学:“担心竞争、担心破产、担心被人误解、担心丢掉工作,这些担忧才是强大的动力”。他们具备成为主要芯片制造商的所有要素,包括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司强大且赚钱的地位反倒成了其继续创新的拦路虎,虽然他们有技术、有团队、有市场,因而想取得成功需要进行重大的文化变革:台积电对知识产权持开放态度,而英特尔闭门保守;台积电是面向服务的,而英特尔认为客户应该遵守规则;台积电没有与客户竞争,因为它没有设计任何芯片,而英特尔是行业巨头,其芯片几乎与所有人竞争。

另一种跟随与追赶的方式是组装,这是以阿斯麦为代表。光刻机需要的资本开支巨大,零件极其复杂且分散,阿斯麦尔的供应商多达5000多家,一直采用轻资产的模式运营,更像整机组装商,90%的零件靠外部采购。高端的光刻机其精密和复杂程度早已不是几家企业或者举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工程,强大如美国也不可以。产业链上下游早就相互依赖、生死与共。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封闭的单一市场可以独立造出芯片,正如作者所说:“与其说一个国家能够对这些神奇的工具感到自豪,不如说它们是许多国家的产物。一个有几十万零件的工具有很多‘父亲’。”不但如此,制造芯片的成本极其昂贵,如果没有市场的支持几乎无法完成。完全复制一台EUV光刻机几乎不可能,要建造整个产业链更是难上加难。作者说,建立一个尖端的、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将需要至少十年时间,这段时间内的成本将超过1万亿美元。

当然书中不仅有成功的案例,而且还有悲壮的失败者,比如GCA仍然没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超前”对科学家有好处但不一定对寻求销售的制造企业有好处。而那些不起眼的成千上万的小企业,甚至转瞬间即逝,成为了没有赶上风口的凤凰。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因为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这种转折,而不同的人所起的用在不同的转折点上是不一样的,因而一个成功的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这事情因我而成功。

这书最大的好处就是爽文,特别是因为人物和事件众多,所以经常记不住公司、企业家、产品的名字,反而不关心具体的人物与背景,只是看胜利者的辉煌和失败者的悲壮。虽然书名是“战争”,但此处没有正义与道德、没有聪明与愚笨,甚至涉及到的民族、暗招、诡计都不必上升到道德层面。若说有毛病的话,就是所有的阶段都谈的过于平衡了,很多内容都不必谈,包括前苏联的发展,而且还时常记得加两句“阳光明媚”类的情绪性词语、八卦情节,因而实质内容少了些。

在书评中读到这书的一句原话:“Technology only advances when it finds a market. The history of the semiconductor is also a story of sales, marke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st reduction.”讲的真好!

后面有一部分写的很中式,让人怀疑是译者编著的而不是直译的,若真的是原文翻译过来的,那作者的中式写作水平真的超高。(我看书评中有些介绍与书不符,不知是不是译本与原著不一样,但若大家读的都是与我相同的版本,那么有些书评又是没有读完全书,所以豆瓣也不是那般可靠了,比如说这书是上下两部,说这书主要是讲台积电的成功史,都不符呀,哈)。

本书另一个亮点是万维纲写的序言,很值得玩味:

“任何高科技都可以用‘堆积’的方法获得;创新应该由政府来主导;我们应该独立自主”……这些都是错的!却有一个极其宏大又煽情的题目:“国运升级点”。

最后录一句英特尔的首席格鲁夫告诉哈佛商学院的话“听着,我没有时间读学术界的胡言乱语”,是在说管理学的学术讨论没有用处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84497.html

上一篇:世间没有梦想,方有科学革命,读《知识机器》
收藏 IP: 36.48.9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6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