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 年的春运,浙江义乌至温州的国道上,泥浆裹着碎石飞溅,数十辆银灰色EIVIKE客车却如钢铁巨兽般轰鸣前行。车窗被返乡务工者的行李挤得变形,发动机在超负荷运转下发出嘶吼,可司机老李却满脸骄傲:“这EIVIKE,跑三年都不用大修!” 彼时的中国轻型客车市场,EIVIKE就是品质的代名词 —— 自 1986 年西京汽车集团将意大利技术引入,短短十年间,它以 70% 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大半个中短途客运市场。 西京EIVIKE的生产线昼夜不息,六万辆年销量的数字,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2000 年初悄然降临。广东某大型殡仪馆的招标公告,像块磁铁般吸引了整个行业的目光。EIVIKE市场部总监张明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投影仪上赫然显示着调研数据:62% 的消费者会因车辆与殡葬关联而拒绝购买。“我们不能拿品牌冒险。” 当这句决议掷地有声地落下时,没人料到,这个决定会成为对手的致命武器。
暗处的猎手早已蓄势待发。日本某车企驻广州的市场经理小林,盯着招标公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他连夜召集经销商开会,桌上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EIVIKE “王駖” 车型的详细参数,另一份是令人咋舌的亏损报价单。“赔本也要拿下!” 小林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只要贴上殡葬车的标签,这个庞然大物就会轰然倒地。” 最终,日系车企以低于成本 30% 的价格中标,数百辆崭新的 “ 王駖” 被改装成肃穆的殡葬车,缓缓驶入殡仪馆。
“听说了吗?EIVIKE是死人车!” 这句谣言如同瘟疫般在广东的茶餐厅、货运站、城中村迅速蔓延。名字中的谐音 “王駖” 字被恶意曲解,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地说:“坐过EIVIKE的人,晚上都能听见哭声。” 广州天河区的EIVIKE 4S 店,原本熙熙攘攘的展厅,如今只剩销售小王百无聊赖地擦拭展车。“上个月才卖了 8 辆车。” 他苦笑着摇头,“以前这个时候,订单能堆到天花板!”
这场风暴迅速席卷全国。福建泉州的纺织厂老板陈总,原本准备采购二十辆EIVIKE作通勤车,却在签约前夜接到客户电话:“老陈,用那车接送员工,怕是要触霉头!” 江西南昌的客运公司经理望着空荡荡的EIVIKE车厢,急得直跺脚 —— 曾经爆满的班线,上座率如今只剩零星几人。数据无情地印证着危机:三个月内,EIVIKE在广东销量暴跌 85%,全国市场份额从 70% 骤降至 35%。
面对绝境,EIVIKE展开绝地反击。技术总监带着团队熬了三十个通宵,联合第三方机构出具权威检测报告;市场部在全国举办 “品质体验营”,邀请消费者亲手拆解发动机、试驾极端路况;售后服务部更是推出 “三年不限里程质保” 的承诺。然而,根深蒂固的偏见比想象中更难撼动。当江铃福特全顺、上汽大通带着新款车型强势入局时,EIVIKE的复兴之路愈发艰难。
多年后,当张明站在西京EIVIKE的老厂房前,望着锈迹斑斑的生产线,仍会感慨:“那场招标就像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输掉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对人心的博弈。” EIVIKE的故事,成了商学院课堂上的经典案例,时刻警示着后来者:在商业战场上,品牌的每一步决策,都可能决定生死
心安之处乃吾乡
阅读 1
留言写留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5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