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精选

已有 5300 次阅读 2024-8-6 09:48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faf6508fdc99c91f90ccebadc70fc5e.jpg

                                              标题来自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可以说,这句广告词正合我意。是天性、也是职业特性,对于山海的热爱,让我愿意经常奔赴山海。一旦目光中失去了山、失去了海,就觉得怅然。

       离开故乡之前,我是天天都可以抬头见太行的。有时候是悠然自得的,有时候是疲劳的。我还记得一些傍晚,从村东的田间归来,迎着落日回家的情景。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进入玉米地、红薯地,不停地变换着模样。在假期的劳动中,遭遇过雷阵雨。村东的“坡地”距离村子有二三华里,当我看到西天边太行山上乌云密布时,准备回家。还没有走到半路,就电闪雷鸣了。那时候,也不懂得找地方避雨,只知道闷头跑路。还没有到家,就浑身湿透了。这是我记住的第一次栉风沐雨。

       面对高山、或者在山中,栉风沐雨在进入测量职业生涯之后,就是家常便饭了。风,有温和的,有凛冽的、有潮湿的,有黏腻的,有燥热的;雨,有密如细针的、有大如铜钱的,有淅淅沥沥的,有如倾如泼的,有连绵不断的,有紧一阵慢一阵的。有暗无天日的雨,有阳光下的雨。太阳雨最有迷惑性。在沿海地区的一个小镇附近,驻扎于某营地时,遭遇了连阴雨。空气永远是湿漉漉的,衣服永远是潮湿的,挂在屋子里也凉不干。 是4月初,从网站上看到了33岁的海军烈士的悲壮故事。此后,人们纪念他的时候,总会提起81192这个数字。而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个4月上旬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环境。见到的树叶,永远是湿漉漉的, 水滴不停地从叶片上滴落。

      在冠豸山,太阳下的雨滴降低了记录手簿的清洁度。从纸面上,可以看到雨滴的痕迹,尽管它们没有落到铅笔书写的阿拉伯数字上。记得朱教授在《高等测量学》课堂上提到过一个发火的苏联教员,他带领中国学生实习;学生不慎把手簿掉到了湿漉漉的地面上。我没法对太阳下的雨滴发火,也没有按照“好心人”的提议,换一本手簿誊抄原始记录。

     在外人看来,野外工作者的浪漫程度颇高——“数风流人物”。实际上,是职业流浪者。晴天一身灰,过着蓬头垢面的日子。1994年,我在路边请战友拍了一张照片,是多日没有理发的原生态形象。雨天一身泥,过着豪华的日子,一天免费洗澡多次、风干多次。这个次数,要看在野外遇到的下雨次数,看出太阳地次数。在野外工作,是没法、没时间躲雨的。17年前,在合肥市郊区田野上,用卫星接收机测量像控点的时候,经过连续数日的暴晒之后,终于迎来了狂风暴雨。“全天候”的仪器,需要全天候的观测员来照看。相对来讲,仪器是宝贝;人不是。仪器不可以摔打,人可以。在泥水里行走,比在水泥地上行走要凉快多了。在雨里,倒下去的是人,站起来的泥水人,幸好没有变成水泥人。不然,凝固起来了,课题组长、作业组长就要抓瞎,像龙王一样怒吼。

       在海边测量,也遇到过狂风暴雨。是夜间,在威海。早晨醒来,看到点位附近的院子里,月季倒伏了一大片。上楼顶查看接收机天线,我庆幸自己的小题大做——搬来多块巨石固定了三脚架。这是有教训的,某次作业中,大风吹倒过楼顶的接收机。我个人觉得,那种恶劣天气,是需要暂停作业的。多年前,我们的作业方式不是“全天候的”,还保留着手工记录的落后生产方式。当预感到暴雨即将来临时,立刻收拾装备下山躲避了。当然,兵贵神速,依然比不上山雨的速度。还没有走到前来接站的卡车,作业人员就都浑身湿透了。当然,手簿是用塑料布包裹得好好的。这是祁连山的雨,在以龙王命名的山村里。

      在海边,在祁连山、武夷山、雪峰山、太行山、吕梁山,都有龙王的馈赠。有一回,是五月天进入吕梁山腹地。刚一入住,就来了一场黄泥雨。雨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久,可翠绿的军衣上黄泥留下的斑斑点点,终归让“与子同袍”者无法“相看两不厌”。第二天,大家纷纷挂起了“绿色战袍”。这是某代号任务的最初风景。

    另一种风景不是雨,当然是以凛冽的风为主角了。时令虽然是五月,可是晋西北高原并不提供夏季的温暖。供应的寒风让衣着单薄的作业者,吃到了苦头。寒风吹拂皮大衣,皮大衣的轻舞飞扬让它们像纸张一样轻了。

    有一座山,我管它叫做白石顶,当地人也叫它某某坑,其他人以附近的小学为之命名。这座海拔千余米的白石顶,对于我来说果然就是一个坑。它是我选定的点,选点爬山二次,埋石爬山二次、加固点位爬山一次,为了运预制好的指示桩,又爬山一次。白石顶是慷慨的,多次赠送山雨。越是埋石(沙子、石子与水是原材料,合计千斤重)、越是运送水泥指示桩,雨下得越欢。在竹林中休息时,感受过竹笋的快速冒尖,也受到过民工悲观者的熏陶。我们,当然是有免疫力的,累了,歇一阵子,继续提升自己和原材料、和工具的海拔。沿海地区的千米海拔,当然不是我达到的最高处。在高海拔地区,在瀚海中,三千米是平地。

      在瀚海,是另外一种感受。对雨是渴望,不是厌倦的。可是,瀚海大大方方地提供石头、沙砾、盐和紫外线,雨是奢侈品。要想不用化妆品,就“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到瀚海来就行了。瀚海是提供免费化妆品的。

    即将结束测量生涯的时候,我还是希望保持热爱、奔赴山海的。近处的山海,有太行山、有什刹海。太行山是高山,什刹海不是大海。能够沿着什刹海岸边走一圈,也是壮举,就好像走一段太行山一样。

    自然,我更喜欢进入的还是近处的太行山。更具体地说,是介于军都陉和井陉之间的太行山。这一段太行山,又可以分成多段,各自有它们的雅称或者诨名。

     山海在那里,恭候奔赴者。每次奔赴,都会有收获和启迪。无论春夏秋冬,山海的怀抱都是敞开的。不要轻易说征服,只说是亲近与靠拢。亲近山水,靠拢大海、海子,哪怕不过是走进百余米高的小丘、哪怕是切近水面几十亩的海子、湖泊,也都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接近。

    人,尤其是都市人,不能永远在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要到真正的森林里去,到大山、小山中去,到海岸去(能航行更好)。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保持活力的方式,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必要步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445275.html

上一篇:在武汉会场遇成都网友
下一篇:建设中的台站
收藏 IP: 114.244.114.*| 热度|

15 高宏 崔锦华 王安良 杨正瓴 张晓良 谌群芳 黄永义 尤明庆 郑永军 杨卫东 孙南屏 郭战胜 谢钢 王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