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我专业比较特殊,我需要和人交流,必须和不同专业的博士生打成一片。我才能感受到不同专业博士生读博的现状,困境。所以,我很乐于和博士生交流他们学术生涯的进展。我和他们交流,又为自己的研究积累了资料、素材。我在科学网开博客以来,已经有6名博士生与我就读博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了。现在,他们都成了我的好友。这是一种很棒的体验,我非常感谢自己的专业,为自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相比在心理咨询室接的博士生来访,我更喜欢在科学网碰到的博士生。这跟他们的问题程度有关,很多博士生要等到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很多都出现躯体化症状了),才迫不得已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这让问题解决起来,变得很棘手。
博士生在寻找帮助时,可能会有哪些考虑呢?这是我在豆瓣一个小组发的匿名调查,调查了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地面团体活动的情况,我们发现:
排第一位的是担心害怕隐私泄露,占56%;
排第二位的是觉得心理咨询没有用,34%;
排第三位的是不敢揭短,担心报复,34%;
排第四位的是过不了求助心理辅导这一关,19%;
排第五位的是不求助,靠自己熬,16%;
排最后一位是担心周围人异样的眼光,6%。
从是否愿意参加地面团体活动的情况来看,明确不参加的选项最多25%,明确参加的排在第二19%,犹豫不决占6%。
当然,这个是给选项的,固定了范围,不能囊括所有情况。如果采用访谈的话,可能会更加丰富。仅从这些数据来看,博士生更多从风险和获得感两方面考虑,作出是否参加地面心理活动的决定。
再回到我想表达的观点:喜欢交流的博士生运气都不会差。博士生出于有限的读博时间考虑,会时时刻刻把不能浪费时间记在心里,展现在行动上。但是他们忘记了,效率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其实,读博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时间都是“浪费”的,我们要学会“浪费”时间。而最好的浪费时间的方式,就是找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个外专业的博士生。或者找像我一样,喜欢交流,乐意交流的人。和别人交流,能够梳理自己脑子里面乱乱的想法。交流会让情绪和想法更加流畅,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交流互动中就发生了。这是我读博士,坚持交流以来,得到的经验。我和我的室友,不知道交流了多少次。只要是自己认为进展缓慢,“推不动了”,卡住了,等等。我们都会约对方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这种便利性,让我们保持到了工作以后。我们碰到问题,会首先想到找人交流。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足够充分,那么博士生碰到的学术和生活问题就能随时解决。就不会积压了。然而,我发现的一个情况是,博士生太忙太忙了,他们不敢找人交流,怕浪费时间。有一点时间都要出于是否有用,去考量,如果交流无用,就不想花这个时间。这就会缺失很多意外的,机遇的,专业上的,情绪情感上的,思想上的,通过交流才能碰撞出来的火花。
学术做得不错的博士生,都有爱交流的欲望。前面写过数学家丘成桐的例子,他乐于交流。我想,即使是韦神,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他总是单独出现。在访学时,我有两次看到他,一次是路上,一次是食堂,确实他是一个人活动。但我还是相信,他也非常乐意和与自己研究问题相似的学者交流。
我个人总结,最好的交流时间是:食堂吃饭时间!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吃饭,这个时间没有办法做别的事情,但可以边吃饭边交流。所以,我们可以约想交流的博士生一起吃饭。边吃边聊。此外,还有像锻炼的时间,自习时,等也不错。如果是老师的话,我最喜欢在老师上课前后去找他,预约他课前或者课间、课后的时间。当然还可以和老师边走边聊,跟老师走一段。
主动性是很重要的。前些日子,我约了武夷山老师,就考虑武老师的方便,选了他工作周边的一个咖啡馆。我们大概聊了2小时,这样的时间真的是太难得了。我就博士生碰到的一些问题咨询武老师,武老师说主动很重要。多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发邮件,总会有收获的。并举了自己毛遂自荐的例子。我也很感谢武老师能专门抽出2小时跟我这个后生聊天。在此特别感谢。这就是长辈的关爱,这样的关爱,我在母校赣师、北理,工作的桂工、桂电,我得到很多很多。
所以博士生们,主动起来,把自己打开与周围的人多交流吧。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真挚的心,与周遭世界互动。这本身就是通过学术,寻求真善美的一部分。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23.9-2024.7),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2016.9-2020.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兼职心理咨询师(2020.7-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2023.9-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22-39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2010- )。研究兴趣集中在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交流,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