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经济自由震荡与危机

已有 282 次阅读 2024-7-2 18: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震荡是一个体系的固有特征。在物理上,一个物体存在固有震动频率。比如,一座桥就有自己固有的震动频率。如果行进的队伍的步伐太过一致,凑巧其步伐的频率与桥的震动频率相近,就有可能引起同频共振,把桥震塌。

对于市场来说,其存在的波动性周期变化也可看成是市场的固有变化频率。其起因就在于市场体系对输入信息的改造和延迟。因此,市场的输入和输出端并不能完全同时变化。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下,如果所有人都是理性投资,并对市场做出理性反应,市场就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形成市场自由震荡模式。比如,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增加时,就会有更多人生产制造该商品,这会造成商品价格的回落。当商品价格缺乏吸引力后,该商品的生产量就会回落,造成市场短缺,慢慢又会促进其价格的提升。这种循环就像太极图一样,阴阳两个状态相互转化。这种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被亚当斯密称之为市场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这种周期变化在其他系统中也存在,比如人体的体温,每天也会呈现周期性高低变化。小范围内的体温变化,也就是其固有的小幅度变化是正常健康的表现。如果某人的体温在一天之内完全固定,这会让生物学家或者医生目瞪口呆,无法解释。但是,如果人体的体温变化超出了某些阈值,这就变成病理性变化,无论是高烧,还是低烧,都是系统紊乱的表现,严重的会殃及生命。

消除这种病理性的变化,让身体个系统恢复正常,需要一定时间,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理性的变化一般都好似突如其来,其实在人体发病前一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病毒和细菌的隐伏期。比如,狂犬病毒甚至能蛰伏几十年,至于感冒病毒也会隐藏好几天。所以,看似病痛来得快,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有各种征兆。

类比于人体生病,市场的正常波动也会被“市场病毒”干扰,造成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大紊乱和大崩溃,也就是经济危机。对于生病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慢性病和急性病,其机理并不完全一样。经济危机也对应着“长线危机”和“短线危机”两种类型。初期资本主义属于竞争型资本主义,在早期资本积累阶段,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之间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零和游戏”关系。也就是说,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其工作时长,是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的一种普遍方式。因此,在资本主义资本逐渐积累,市场与生产逐渐扩大化时,底层购买力反而下降,这就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供需不平衡矛盾。物质财富过多,造成了类似于人体“胀胃”的不良反应,于是就发生了经济危机。这种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属于慢性病,或者叫做长线危机。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常出现的是那种急性病,也就是短线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是一天之内,市场从繁荣突然下滑,速度让人目瞪口呆。显然这种危机并不是长线的供需关系造成的。虽然长期的病态诱因会让市场虚弱,使市场经不起后续叠加的风吹草动,但是肯定不是这种短线经济危机的主因。短线经济危机一定是人为地给市场加入了不协调的因素,让整个市场体系发生病变。

其实,考察造成这种短线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不难。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1929年和2008年美国的两次经济危机。这两个危机的最大特点就是难以预测。这个难点在于其突发性,就像天然地震一样。虽然会有人提前预警,但是很少有人能精准地预测到年,更不用说到天。其次,这种难点在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发展的全貌。据事后人们的回忆,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发掘经济泡沫的严重性,反而会认为经济强势增长,财富以眼见的速度增加是市场的真实反映。这就像在一个非常宽广的波涛上行船,船员感觉不到这个巨大波涛的汹涌。

通过事后分析,这两次危机之前都存在着经济过热,经济泡沫过于庞大的现象。只差一根针,轻轻一戳,就灰飞烟灭。这个泡沫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靠物质交换造成的供需关系,而是脱离物质的虚拟经济泡沫。也只有这种虚拟的金融行为,才能让金融泡沫这种野马失去看管,飞速前奔,跑向悬崖。

经济泡沫的主因是人的贪婪与市场扩张的合二为一。在经济发展面前,人类失去了理性,同时又用理性的分析创造出很多“经济创新”。

经济创新也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序创新,或者是基于市场规律的自然涌现。比如银行业务的出现就属于此。通过银行,资金就可以进行时空转移。比如,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当前的消费而获得的一种回报。而借款则是利用疏通了不同存款人的资金来进行投资,获得未来利润的一种方式。银行因此成为金融市场的纽带。通过多印钱,或者多发放贷款,人们可以提前消费。比如,银行有1万真正存款,但是可以贷款出5万元,只要人们不来挤兑,这个游戏就可以正常运行。在实践中,这种多发贷款的模式只要控制在一定比率,就属于安全范围。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除了贷款,金融街又发明了令人目不暇给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其杠杆之大,完全失去了理智。比如,次贷就属于这种类型。次贷就是刺激贷款,其毁约风险偏高。但是为什么还会有次贷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家或者个人,由于特殊原因只能申请次贷,但是其还款能力强,毁约概率低,从而补充了正常贷款的范围,增加了经济活力。如果银行失去理智,无差别地进行次贷行为,就预示着将来有大量的人会毁约。

为什么银行会出现这种行为?因为有利可图!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对于银行来说,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看涨,只要贷款到手,买正在增值的房子,就会赚钱。于是,只要把次贷发出去,银行和个人在这一时期就可以赚钱,因为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足够还款,毁约率极低。这就甚至会出现零首付,是个人(无需金融信誉)就能贷款买房的疯狂现象。

对于银行业务员来说,增加贷款量,就意味着业务增加,其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如果毁约的惩罚和贷款员没有直接联系,那放贷员为何会思考未来毁约行为呢?

华尔街就是这种行为的翻版。华尔街的金融操作员在金融市场中赚取了天价的服务费,但是,市场崩塌时,他们自己的损失很小。这就是催生了其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为经济危机推波助澜。

当滥用次贷时,就是对未来经济看涨的赌博,人们在这场赌博中狂欢。

次贷只是一种赌博形式,还有其他更可怕,更复杂的赌博形式。比如期权和期货是一种较为可控的行为,但是,为了怕未来经济损失,购买期权的人又去买了一份保险。如果未来赔钱了,可以让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如果赚钱了,期权购买人和保险公司皆大欢喜,都盈利。金融家把这种金融产品再打包,分成等级售卖。甚至把最差等级的金融产品再合并成一个产品,重新定级。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表面看起来评价很好的金融产品,其实是一款不良产品。属于矮子里拔将军,或者丙级队的第一名。金融家只让顾客理解这是将军和第一名,而不明白其真正的内涵。这种信息不对等,是金融家赚钱的一种方式。如果市场全透明,信息全对等,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混乱的金融市场,也就不会造成非理性的追捧,造成泡沫。

按道理,这种非理性的金融行为有监管部门看管。但是,以美国为例,在金融泡沫时,这些盈利的监管公司或者闭门并不能很好地履职。

金融产品,除了一些我们可以理解的良性且温和的品种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复杂的非理性的具有强烈赌博性质的产品。这种产品就是利用这种不稳定性来赌博高利润。只要赢,就会获得超出想象的财富。但是,要是输,也会万劫不复。

金融产品对市场的润滑和促进作用是双向的。就像约翰·纳什(John Nash,公元1928—2015年)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对于银行来说,全体存钱和挤兑两种情况是对等的。在经济上升期,金融产品和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繁荣。但是,一但到了经济下行期,经济杠杆又会极大地加大对市场的破坏。

总之,不消除人们的狂热投机心理,不加强金融监管,哪怕人们能够记住经济危机的恶果,也不会阻止他们一朝发财致富的赌徒心里。只要经济泡沫还在往大里吹,在其爆炸前,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那个幸运的人。

没有实物支撑的泡沫金融体系终归会现形,一次次的经济危机考验着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理性。可以说,金融工程制造出来的各种复杂的超大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是金融体系中的地雷和定时炸弹。很可惜,人类的贪婪与这些金融炸弹共频,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无法抵抗这种非物质金融快速致富的诱惑,也就无法真正阻止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40694.html

上一篇:为什么社会财富会两级分化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2 杨正瓴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