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测量数据的采集与耕作 精选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24-5-26 08:46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朱老师的评论,蕴含着一个作文标题《采集与耕作》,我添加一个小限定词,就是《测量数据的采集与耕作》。

         人人都知道,数据很重要。前两天看电视,有位女记者特意报出了自己的经纬度和所在舰船处的水深。这是一种特殊的数据采集与公开。她告诉了人们,自己和舰船上的官兵们所处的海域。

        随时报出自己的位置(经纬度,海拔或水域的深度),需要借助于某种现代定位装置。一款迷你卫星接收、处理器,就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如果有软件支持,一架蓝牙天线接收数据后,立即传送到计算机里进行数据处理,也可以随时得到经纬度和高程数据。这种数据,有优势,也有劣势。它们只是客观的数字。有时候,客观的数据,把数据拥有人带入沟里,他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有些戏剧性甚至悲剧色彩了。

      我测量生涯的前三十年,主要从事的是野外测量数据的采集。使用的装备有光学经纬仪、光学测距仪、电磁波测距仪、红外全站仪、水准仪、重力仪,平板仪,卫星接收机、卫星激光测距仪(使用发射绿色激光的染料激光器)等。以经纬仪、测距仪、重力仪为例,它们又有多种型号,在使用中又存在差异。比如,我大学毕业后使用了6年的010经纬仪,后来从西北调入河北,改用了一段时间的T2,它们的精度等级一样,旋钮的配置不一样,我很快就觉得T2用起来不如010那样得心应手了。好像用贯了台式机,突然改用笔记本电脑,键盘上字母的布局不一样,打字时总觉得不顺畅。

     调入河北后,我从原先的主要操作经纬仪和测距仪改为主要操作重力仪(国产与进口的,并用),对于经纬仪操作逐渐手生起来。重力测量任务的空档期,也操作过电子经纬仪,包括全站仪,原先那种驾轻就熟的感觉,再也没有回来过。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仪器也一样。不是天天摸的仪器,总好像是借来的,不是自己的,用起来就是不一样。从前,经纬仪的保管、擦拭等都由各作业组负责;后来仪器在作业完毕后,统一由修理所保管;下次使用时,再借。再借,未必就是上一次那一台了。这就存在问题,无法保证每次用的都是同一台、同一组仪器;用起来顺手程度自然不一样。那时候,修理所的人比较认真负责,借出来的仪器都是性能良好的,拿出来经过必要的指标检核就可以上点作业。有些检核是每次外出作业前都需要进行的。有的是两年一次,比如某重力仪的格值,要求两年测一回。新购置的(石英弹簧)重力仪还要求进行格值试验,用来判定仪器弹簧的性能。这就是为何我所在中队,去北京昌平重力基线场次数频繁的原因。

      重力仪的格值测定与格值试验,也是一种数据采集。而且是劳动强度偏大的数据采集。20多年前,我曾经在一次作业中携带4台新重力仪,前往基线场测定格值。在水泥板的平面上,一次摆上四台仪器,挨个调整、读数,频繁下蹲和起立,单是这个“非体操动作”就让观测员下肢疲倦、感觉发胀了。这是数据采集中的难处之一。这不过是一种小困难。为了采集数据,需要长期居住在远离大本营的地方独立作业。作业中,人员、车辆、仪器、点位都会出现意象不到的问题,需要当场处置。年龄二十左右、三十不到的作业员,按说身体都是很棒的,外业生活也都快速适应了。可是小病小灾往往是难免的。作业中,发生各种炎症、晒伤、叮伤、摔伤、口腔溃疡、肠胃病、急病的,难以避免。再加上,有的作业人员家庭出现变故,都会影响到情绪和作业质量。作业人员朝夕相处,比较和谐,但也难免出现性格抵触的时刻,耍脾气的不是没有,闹事、闹意见的不是没有。凡此种种,都要应付。

      一组人作业,虽然会出现人际问题,但有人陪伴、协同,总是比独立作业更有意思。作业的闲暇,一起游览、娱乐、分享感受,也是令人愉快的。测量生涯的前两个十年都是这样度过的。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小分队,在峡谷、高原、河畔、丛林、山路上行进,在蓝天白云下,在雪山脚下,在甘蔗林旁、在竹林中,在稻田里行走,在雨中行走,都可以走出豪迈、走出诗意来。进入第三个十年后,测量生涯发生了转折。测量数据的采集,主要以单兵动作为主了——卫星激光测距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一个人夜间值班,连续地、独立地夜间作业。在晴朗的夜间,通宵作业,感受又和从前的白天作业大不一样了。其他不说,生活规律打破了。从早睡早起、生活比较规律,到昼伏夜行、生活节凑略显混乱,这样的转变是令人痛苦的。夜间作业之后,白天休息的质量终归不如从前。我认识的作业人员中,能坚持三十多年始终在一线坚持夜间观测卫星的人,也就一两个。出于各种考虑,逃离、脱离一线的要多一些。这里,也有深层次的原因,一线观测(数据采集)人员,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合适的待遇?有没有感觉受气、逃往他处的?

     数据采集,先聊到这里。下面聊数据的耕作。我换一个近义词儿,数据的处理和运用。

      应该说,每次数据采集之后,都是经过了初步的处理(包括平差)的。可,这还远远不够。面对大量的数据,如何分析、如何研究,产出论文?产出理论?产出其他?

     有的人认为,长期的从事数据采集,重复的劳动,意义不大。这种看法有道理,也存在偏差。有些必要的重复,价值不容忽视。有些数据采集,貌似天天重复、看不出变化来,可是深耕细作的人,会从海量数据(含图像)里探究出一些事物的变化及其规律来。有些新星(恒星或小行星)的发现,不就是观测者对照了大批量星图之后发现的?测量,尤其是大地测量(这里包含天文测量)往往是从重复的、貌似冗余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变化,隐含的规律。我的学养不足,还没有发现“规律与定律”,至多是分析自己获取的数据,写不像样的“论文”,仅仅注意到个别现象,浅尝辄止。我相信,有具备深入思考能力的人,的测量人,的大地测量人,正在做一些业内人士不重视、业外人士不知晓的研究。比如,地球椭球扁率的变化,这个小问题,有多少人持续关注呢?有人就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它。也许,还有人思考着地球扁率变化背后隐含的自然规律,这说不定。

      测量数据的获取手段越来越丰富。许多测量机构网站上上每天都在提供新的数据,加上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深耕细作,非具备相当能力的人难以驾驭数据。我曾经感慨过,单以某卫星跟踪站的气象数据为例,连续二十多年了,这些数据(向全球)分享出去了,有人利用它们做了一些时间序列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浅显”的结论,这还远远不够。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运用等,有时候是脱节的。采集者的辛苦,分析和运用者一般是看不到的。数据使用者,看不到采集者的眼圈发黑、看不到他们膝盖上的伤口、看不到他们脚踝上的肿包(牛虻所赐)、看不到他们眉尖的伤疤(山石赠与),看不到他们暴晒到蜕皮的脸庞和手臂(亚热带的阳光太炽热、高原的紫外线太直爽)、看不到他们溃疡的口腔、看不到他们愧疚的表情(驾驶员不小心碾死了路过高速公路的母鸡)、看不到他们重测时的神态(一阵雨或一辆路过的手扶拖拉机改变了作业进度)、看不到他们的惊恐表情(崎岖山路上与蟒蛇、野猪对视)、看不到他们极度疲倦、几乎要放弃时的无奈。当然,也感受不到他们的欣喜,他们为何欣喜。比如他们终于登上了海拔过千米、两千米、三千米、四千米的点位,比如他们在山顶欣赏到雨后的彩虹、比如他们在外业路上顺便搭救了临产的孕妇、比如他们在观测手簿上端端正正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不如他们在家信中宣布测量结束、即将踏上归家的旅程,比如他们知道了自己采集的数据在某次重大活动中受到了检验、结论当然是合格、可靠的,比如中队负责人带着年轻作业员从医院出来,知道他并无大碍、不久就可以回归岗位,比如在某山地遇见前来“会战”的校友、相视而笑。所有这些,非亲身经历者往往感受不到其情、其景、其境的苦乐悲喜。

     就我个人而言,数据采集中的酸甜苦辣,是沉浸日久、深知其味的。对于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可谓浅尝辄止。有的数据保密,采集了、上交了,当然无法分析和运用。那些非密数据,分析和运用,是我的短板。这可能是其他同行、同事们的强项。每当我有一个想法,上网一搜,看见别人已经发表了论文,略失所望,也心有慰藉。同行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种实现。

    我需要的是,把想到的、同行无法代劳的想法尽快实现,哪怕仅仅是述之以文字,也是一种浅层的实现,也聊以自慰了。

                                                  (2024-05-26,写于北京市海淀区 丹青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435641.html

上一篇:从表砖土坯房到生熟石灰
下一篇:我乐意
收藏 IP: 117.133.68.*| 热度|

7 郑永军 尤明庆 杨卫东 宁利中 崔锦华 孙颉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