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代相传的知识遇上会思考的机器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3年6月2日)
4月,美国哈珀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作家Simon Winchester(西蒙·温切斯特)的著作Knowing What We Know: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From Ancient Wisdom to Modern Magic(知吾所知之知识传递过程:从古代智慧到现代魔术)。
温切斯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他已出版20多部著作,其中有多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已经译为中文的著作有《教授与疯子》《爱上中国的人:李约瑟传》《OED的故事》以及刚刚出版的《追求精确》。由于其杰出成就,2006年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知识获取和传承对于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必须知道,火可能是危险的、水会淹死人、冰雪会冻死人、被马蜂蜇了是很疼的甚至是会要命的。被某些自命不凡的现代人嗤之以鼻的传统知识(中医药)其实是无价之宝。
例如,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导致23万人死亡,但属于海啸重灾区的安达曼群岛上的3个土著部落约500人却没有一人丧生,原因很简单,他们拥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逃生的传统知识。
本书详尽地考察了人类从古到今是如何获取、保存和传递知识的。为此,作者首先考察了“知识”这个概念,接着讨论了儿童的教育;旨在存储知识的各种发明——百科全书、图书馆、博物馆等;分发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图书、照片、电视、互联网;操纵信息的各种方式,包括宣传和公关;帮助人处理知识的手段,如计算机、GPS和人工智能。
温切斯特考察了书写系统的发展,从羊皮纸卷到书本的演化。他还论述了纸张、印刷机和报纸的发明所产生的影响,错误信息的传播以及政府部门或政治派别对信息的控制。
另外,他在书中介绍了世界上最早的知识检索博物馆——Mundaneum,这是由比利时法学家、索引技术之父Paul Otlet(1868—1944)和19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Henri La Fontaine(1854—1943)共同构想的项目。该项目搜集了当时已知的全部知识并编制了索引卡片。1940年,纳粹军队破坏了该项目搜集的图书和索引卡片,项目的一些残留之物目前储存在比利时北部一个潮湿的地下室里。
不言而喻,温切斯特也十分关注计算机、超文本的发明、万维网的问世、2001年间维基百科的首次发布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进展。
作者对本书主题引人入胜的叙述中穿插着世界各地一些杰出个人的故事,包括哲学家、宗教人物、博学多才者、发明家和科研人员,如孔子、亚里士多德,以及北宋的沈括(1031—1095)、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1791—1871)和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1800—1859),还有谷歌公司的掌门人拉里·佩奇、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等等。
温切斯特要处理的主题是宏大的,但他善于从具体事件入手,渐次展开。例如,他追踪了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消息是如何传播的,分析了几幅标志性的新闻照片为何受到持久关注或是被压制。
本书压倒一切的关注点是思考未来。他写道:“如果机器能够替我们获取一切知识,为我们进行思考,那么请问——我们还有必要存在吗?”如果有了GPS,读懂地图就成了过时的技能;如果计算机可以为人类做数学题,如果不再需要记忆东西,那么人的思维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人都不必思考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还成立吗?
“总而言之,由于电子学的奇迹,知识被如此迅速地、不停地、如不可阻挡的洪水般地抛在我们眼前,我们还会珍视知识吗?”他继续问道,“在这一狂怒的激流中,思维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还会有获得智慧的机会吗、我们还需要智慧吗?如果不再有智慧之人,世界将成为什么样子?”
《中国科学报》 (2023-06-02 第3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