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昱霄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回顾研究生三年,觉得除了没瘦下来之外,其他都还算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科期间很迷茫,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学那些课程有什么用。直到大三学了光电图像处理课程,才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个时候,我暗自决定,以后就往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方面努力吧。有了方向,就开始备战考研。很幸运,我以390分的初试成绩实现了自己的读研梦,并如愿录取到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研一主要是课程学习,也主动去接触和预先了解实验室的科研方向。幸运再一次光顾了我,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前一天晚上我还在祈祷,如果可以拿到国奖,我就不管我妈要生活费。真好,给我妈省钱了。
研二开始进入到实验室,加入到遥感图像及目标检测课题组。论文选题及开题前,导师发布了20几个备选课题,让人眼花缭乱。这让初涉科研的我,再一次陷入迷茫,还没来得及思考,深度学习、医学影像处理等一批炙手可热的课题,被一抢而空。不得已只好选择了红外虚警源检测这个听起来有点偏门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毕设题目。好在,前期对这个方向有一些了解,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本科毕业设计就有研究。仅从题目上看,应该不涉及很新的知识点,完成起来并不难。
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调研,才发现我的想法很天真。原以为题目中涉及的分形就是计算一下分形维数,形态学滤波只要跑一跑教材上讲的开闭操作和顶帽底帽代码。多重分形分析、随机分形、多尺度多结构多方向形态学滤波及形态学指数等,每一个细小的理论分支,前人都有很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理论体系。不去看文献和调研,光凭课本上学到的那一点点皮毛和知识积累,根本想不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还有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无数学者为之深入研究的发展历程。
以往认为,做科研就如做学生实验。方法用对了,想要的结果就自然出来了。而真正接触科研后,才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不仅如此,数据也很糟糕,信号不再是课本上讲到的正弦波、三角波。
理论问题搞定了,到解决最后的实际问题时,却又成了让人很沮丧的烦心事。好不容易程序跑通了,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在完成基本的方法研究和实验后着手写专利,并在导师的鼓励下开始写论文。寒假的时候老师说可以写,虽然那个时候表面答应了,可是迟迟未动,心里想的是写篇论文太难了,好复杂啊,实验对比也不想做。磨磨唧唧到了五月份,觉得有点无聊便开始写论文。后来发现,写论文这个事儿就得动笔。只有开始,才会有结果。原以为自己过了CET-6,英语还行,直到写论文时才发现自己的英文有多烂。反省,懊悔!当初没有听妈妈的话,去好好学英语。论文投出去后大修了3次,还是没有结果。我真的很怀疑到底可不可以成功,甚至想到了放弃。那段时间很焦虑,论文创新想不出来,很难受。在彭老师的鼓励下,继续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老师也多次帮我亲自修改论文。经过4次大修和1次小修后,幸运又一次眷顾了我,终于收到了论文接收和录用的通知。
总之,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坚持,再坚持!才会有不错的收获。
【作者简介】吕昱霄,女,河北沧州人,2017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同年以390分高分考入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IDIP)实验室彭真明教授,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及目标检测方向的科研工作。除参与科研项目外,积极参加学院研究生会的宣传、实验室网站信息发布、“老马迷图”网络名师工作室事务及“闻道研学”公众号文字编辑和推送等工作。攻读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第一作者JCR-2区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号。目前,已签约杭州VIVO。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 抓住“幸运”
[2] 一个科研小白的成长之路
[3] 致已逝去的读研时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