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楚丰
四年前,高三的我说过一句话:比起做高中生,我也许更适应做个大学生。
高中的我迈出过很大的一步,那么这句话,是相信自己在大学能更加出色。
真正等我来了大学,从刚入学时的 “学弟”,到如今的“学长”,我轻轻叹了口气,好歹没有辱没当年那股豪气,我确实在大学里向前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大学里两点我做得最好,一是课业成绩,二是校外经历。
电子科大的绩点(GPA)评价体系里,一门课程获得百分制下的85分就可以取得“满绩点”4.0。起初得知消息,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真的维持了三年多:我成绩单上一共六十多门课程的绩点全都是4.0。
大学四年八个学期,每个学期差不多4个月多一点。细数自己已经度过的年月,加上最后剩下的半年多,可能我会有20个月左右的校外经历。
去回味是什么造就了大学里的金楚丰, 8个字概括:抱定宗旨,四海为家。前者对应校内学业,后者对应校外经历。
“抱定宗旨”出自北大蔡元培。当年用来劝诫学生们在浮世之下把持做学问的本心。到我嘴里,不敢说有那种高度,只愿“精益求精”。大学学业里,“精益求精”有许多可以着手的点,枚举其三。
首先,我怎样看待大学的选课自由?必修课方面,近年电子科大尝试在小班研讨课加入讨论、展示和课程设计环节。学生获得理想成绩的风险更大,付出更多,但是在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上都能收获更多。我是小班课的“忠实用户”,看见小班课就选;选修课方面,选什么课,上多少课,都有更多自主权。而我选择过的8门选修课全部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其中5门是实验课。甚至某项选修学分达到2.5倍毕业要求之后,我仍在力所能及地选修。大家过的都是四年,但学到什么,学到多少,因人而异。
其次,我如何对待课堂?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是不固定坐席,委实“便宜”了我。我的所有专业类必修、选修课,都喜欢往第一排坐。老师讲课横竖都是45分钟一节,但是学生坐在前面和坐在后面能听进去多少可就有所差别了。
最后,我印象最深的是实验课或者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这些报告的官方格式跟八股文似的,条目繁多;但另一边,报告的检查标准却稀稀松松。两相作用之下,同学们往往烦不胜烦,敷衍了事。我觉得大为可惜。报告总结是一场实验的点睛之笔。有些实验需要老师手把手带,有些实验多半依赖自己琢磨,无论哪般,“实验步骤/内容”是很好的回顾和总结,查漏补缺。“实验结果”不是几张图几句话就完工,而是需要详细解释图片内容揭示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原理”从书上大段摘抄落了下乘,最好能表达出书上具体哪条原理指向实验里的哪个现象。最重要的是“实验目的”和“实验感想”,“目的”本不用学生来操心,但认识一门实验在培养方案里的地位,是一种可贵的经验。“感想”高于实验内容,可以是实验当中拍手叫好的细节,也可以是实验过后才慢慢品味出的见解。寥寥几点,便惊觉当初八股文似的格式还不够装下自己的脑筋,如果实验伊始就能考虑如何写出这种报告,每次实验带来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实验报告与其说是写出给老师看,不如说是写进自己的脑瓜里。
大学学业较之高中,“没有要求”实为“最高要求”,考验真实的学习态度。而我的学习方式则更倾向于探究和归纳。这就是我践行抱定宗旨的方式,一来对学习这件事较真,二来较真我在学什么。
成语“四海为家”形容志在四方。
我选择从湖北来到电子科大念书,就是我第一次表达这种情怀。而在大学四年的交流、交换和实习中,我先后造访过香港、重庆、台湾、江西、江苏、北京、上海和日本。在广阔的大学舞台,我得以张开翅膀挥洒青春。
有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我的出发点很纯朴:借着学习的幌子周游。山水风光不如社会和行业来的波澜壮阔,从旅人的角度后者难以体察,而我却可以,这更增添了我差旅的志趣。
不过,我的这层主观意愿并没有体现“行万里路”真正价值。出身一门工科专业,足不出户同样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我所处的行业、我所处的时代,无不处于快速变动之中,若不仅仅是想当一辈子工程师呢?我摘录自己从台湾交通大学交换归来所写的一段感想:
“大学阶段,我做下的每一个选择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筑成我本科简历的一砖一瓦。内心里我认为我在给自己的人生铺路。这不是指我在台湾短短的交换可以改变我的人生。争取台湾交换名额折射出我对扩充世界观,丰富人生经历的渴求,圆满完成台湾交换证明我有在复杂情况生存的决心和能力。我相信我面临机遇、改变和挑战所表达出的人生态度会伴随我很久。”
高中的我既没有孤身踏遍神州的机会,也没有去参透“四海为家”的觉悟。如今,我终于得偿所愿。
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就像鱼苗长大,从池塘游到江河。我们离开平静无波的水面,以初成之躯面对波涛涌流,迎接宽广天地。可以选择依附江心大石得以偏安一隅,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享受快意人生。而我选择溯流擎风,涉足险远,以铸一身本领,锤炼坚定意志。为的是日后江流汇入大海,沉浮不致授人所主。
人物介绍:金楚丰,男,湖北武汉人,电子科技大学2016级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科生。
省级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推免预录取。
三学年专业排名第一,所有学期GPA 4.0。奖学金总额3.55万元。
电子科技大学钧业班、林为干班班委。
曾赴台湾交通大学交换4个月,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实习6个月,芯原微电子(成都)实习4个月。受日本政府全额资助赴日方高校交流一周。
入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推免夏令营。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 科研并不如初见
[2] 抓住“幸运”
[3] 一个科研小白的成长之路
[4] 致已逝去的读研时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