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了,一直有喝茶的习惯。即使是在上班的时候,也习惯到了单位先泡上一杯清茶,提神醒脑助消化。
小时候偶尔也会喝茶,因为妈妈喜欢喝茶,经常到隔壁的茶叶店帮妈妈买茶叶,几毛钱一两那种的。北京人喜欢喝花茶,那个时候好像也只有花茶卖。喜欢闻茶香,甚至想象着长大了能当个茶叶店的售货员。
现在见的茶的品种多了,比如有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等。至于再加工类茶,就更多了,如著名的普洱茶就属于再加工的特种差。茶的几大类是按发酵程度分的,说起来也比较复杂。
过去北京人常喝的花茶算是绿茶的一种,属于生茶。据说过去南北方交通不方便,南方采下的即使时茶加工后运到北方味道和新鲜度要差一些,所以要加茉莉花啥的提味。现在浙江采下的新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运到北京,所以感觉现在人们花茶喝的少多了。
当然,茶的品质与品种、产地、栽培方法、特别是加工工艺都有很大的关系。
俺孤陋寡闻,以前一直以为只有南方,也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才产茶。直到这次去了青岛,在崂山待了两天,认识了那里的朋友,聊天中才知道,原来山东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崂山的一些地方,也能种茶树。早在60多年前,“南茶北引”就初获成功了。
上世纪80年代前,茶也属于统购统销的品种,人们种茶的积极性也自然比较高,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只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即北纬30度以南),北方不适合种茶。
但凡事不绝对,北方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有需求就有尝试。气候湿润、三面环海的青岛崂山一带大概是最早尝试“南茶北引”的地方。从1957年就开始在崂山几个街道,如王哥庄、沙子口、中韩、北宅进行试种。没有历史资料记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当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开始时管理措施有缺欠、产量跟不上,制茶工艺也比较落后,后来逐渐改进,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茶北引”首先在青岛获得成功,后来又推广到临沂、日照等地。“南茶北引”作为一个鲜为人知的种植计划,虽然在北方许多地方都试验过,但成功的很少。
70年代初,人民日报曾专门报道“南茶北引”成功的事情。
1984年以后,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种茶没有那么吃香了,加之北方种茶对水肥要求苛刻,成本相对高、产量低,山东几个适种成功的地方种的面积也有缩减。
所幸山东保留下来几个茶品牌,如2006年10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崂山绿茶”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外,在沂蒙,有“豌青绿茶“,在日照,有“雪青茶”,等等。这些品牌都有一定销量,也希望这些承载着“南茶北引”历史的品牌,能为发展当地经济、繁荣当地文化出一份力。
嗯,刚品了一下从崂山带来的“崂山绿茶”,味道还可以吧,属于比较清淡的那种。(本来想发几张照片,怕有广告嫌疑,不发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