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挡不住的传播:微信群的影响力

已有 3937 次阅读 2019-3-21 11:33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微信群

过去,人们要想交流,传递点什么信息,只能靠约会或者煲电话粥。现在不同了,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有了微信群,人们不必见面,就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群这东西吧,是个好东西,当然,好东西也有弊端,看你怎么用。反正微信群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有时通过群友的交流碰撞,也能出点火花,整出点实在的东西。

比如,科学网博友们其实也早就建了群,而且还不止一个群。前几天吧,有个曾经叫“春意闹”的微信群,讨论了姬扬写给《返朴》的一篇文章《量子通信争议,都在争些什么》,特别就刺激了像徐晓这样对量子通信特别感兴趣的理工牛,然后就说要写一篇回应姬扬的文章,也想在我们这些吃瓜群众面前显摆一下。开始就以为徐晓是在开玩笑,因为大多数人在写科普文章这事上是光说不练的,大概都在忙着写论文吧。

没想到,徐老弟还真就干了,还很谦虚地接受了艺琼等的修改意见,比如,既然不像“八卦”,标题就不要出现这个词了。再没想到,《返朴》编辑部还以很高的效率采用了文章,而且居然在文尾保留了看起来不太严肃的“致谢”,最后文章的名字《量子通信争议,经典派到底争些啥》。所以,这个《返朴》还是有点特色,留言的筛选也比较民主(其实我最喜欢看的是留言)。姬徐两篇关于量子通信争议的文章,在网络上还是有些反响的,至少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还是有一些的。也算他们没有白忙活,写科普还是可以有些成就感的。

所以,传播是需要各种刺激的自发行为,要没有姬扬的刺激,也许就没有徐晓的文章。当然,物质刺激是很好用的,前提是有潜力可挖。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真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自从有了微信,有了朋友圈,有了各种群,有了订阅号,众多的人似乎就离不开它们了,每天似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跟微信打交道。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成为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传播的力量巨大。任何热门消息都逃不过圈子内的传播。人们的生活也多少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打开微信,众多的群,其实大部分是不看的,只是碍于面子,一般不会主动退群,全部是消息免打扰,有用的群比如与学习有关的,置顶就是了。

唯一经常关注聊天信息的,就是科学网博友群了。因为大部分通过科学网线上线下认识,也都是实名,自然比较亲切。大家聊学术,也聊生活,反正就是个聊天放松的地方。群的规模不大,有来有走,最后留下的铁杆群友大概就是半个百左右,真正活跃的大概也就二三十个吧。喜欢混在这样的群里。

群里理工牛占比不少,如刘洋、姬扬、吕喆、徐晓、学宽、轻舟、汝资、春艳、咏春、小炉匠(吴大教授)、全慧,等等,他们讨论的问题其实好多俺也不太懂,可不知为啥,还是喜欢各种讨论都瞜一眼,有时也真能学点东西,因为我相信他们说得比较有谱不会瞎说,有人瞎说,立即会被揪出来批判。当然,是互相可以接受的善意的批评,不是那种带有恶意的人身攻击。这就是微信群的好处,能聊到一起的可以充分交流,也可以互相学点东西,反正我是有这个感觉,不知别人咋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168749.html

上一篇:挡不住的诱惑:你用什么把“谣言”消灭在萌芽中?
下一篇:樱花盛开,咱拍的不止是花和美景,还有樱花树下的百态人生
收藏 IP: 221.216.175.*| 热度|

18 武夷山 陈安 蔡宁 徐晓 姬扬 李轻舟 张忆文 郑永军 韩玉芬 刘钢 史晓雷 杨正瓴 魏焱明 王春艳 朱晓刚 李学宽 尤明庆 刘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