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位哈佛文科生的成长之路 精选

已有 8661 次阅读 2018-4-28 06:20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位哈佛文科生的成长之路

□ 武夷山

   
 

(科普时报,2018.4.27

 

 

    伊丽莎白·基多(Elizabeth Keto),哈佛大学20185月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主修艺术史和建筑学。她是2018年马歇尔奖学金获得者,全校只有43人获此奖学金。她入学之后,赶上哈佛艺术博物馆在扩建、修缮后于201411月重新开张,于是,学业之余基多就去当了义务解说员。她已经当了好几年的解说员了,每周至少去一回博物馆。

    基多自己设计的博物馆导览路线,将种种看似不相干的展品联系到一起:亚述人的浮雕壁画,英国的“废奴主义”奶杯,美国当代艺术家LaToya Ruby Frazier的摄影作品,等等。她这样做为的是激发参观者进行反思和参与讨论,有时是难度很大的讨论。她说,“我在导览中会问一系列问题:艺术如何被用来支持或强化权力?什么样的政治可以获得某种艺术形式?艺术在推动变革方面的功效如何?”她还说,“这样的导览不断激起我自己的共鸣,我也希望能打通其他人在馆内的感受。”

    基多认为,美国正处于强调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关键时期。“我想帮助博物馆强化这些价值观,这样,每位参观者都能看到自己生活的某一侧面在展览中有所反映”。她发现,很多人在艺术品面前不很自在。有人是被博物馆的巨大空间吓着了,“你想让他们开口说话都很难。其实,每人都能说出有趣的、有启发性的东西,他们只是需要有自信心把话说出来。”。

    基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长大。华盛顿有许多文化场所,她从小频繁光顾这些地方,自信心逐渐增强。她也尝试过学画画。在高中时,她参加了国家艺术馆的一项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意在引导学生今后走上艺术和博物馆之路。那时,学生们有机会与很多博物馆馆长和博物馆管理员交谈。在项目即将结束的时候,她意识到:哦,原来这也是一条职业之路。

    也许,基多的基因里有爱好艺术的成分。她的祖母会画画,当年读的也是艺术史专业,退休后在国家美术馆当解说员。遗憾的是,她出生之前,祖母就去世了。她觉得,通过学习艺术史,自己对祖母了解得更多了。有时候,她对父亲谈自己学习艺术史的体会,她父亲说,“我记得我妈妈也曾这么说过。”

    基多发现,她的解说对象对于她来说,既是鼓舞之源,也是知识来源。比如,有一回她给参观者解说美国画家Robert Smullyan Sloan(他也参过军)创作于1944年的著名油画作品“Negro Soldier”(黑人士兵),一位观众说,他当过兵,并向基多解释了画中士兵胸前的勋表有什么含义。她说,“每次解说结束下班的时候,我都很兴奋,因为再对下一批参观者解说的时候,我可讲的东西更多了。”

    她说,“博物馆是我所受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学习、发现和获得鼓舞之地”。

    基多的大四论文以后来定居纽约的德国女艺术家汉娜·道波温(19412009)为研究对象,研究她的人很少。基多将道波温的作品置于概念艺术的背景下开展研究,分析了她的作品是如何向人们对概念艺术的通行认识发起挑战的。为了这项课题,基多还去汉堡访问了道波温的故居。赴德国的旅费是由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学系的艾布拉姆森差旅奖学金资助的。

    基多的论文导师是Benjamin Buchloh教授,他评价说,“这篇论文是我读过的对道波温的最全面的理论分析。我希望她将此文尽快发表,因为研究道波温的文献极少。这项成果将是一项重要贡献。”

    毕业后,基多将去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攻读艺术史和策展研究硕士学位。她希望,有朝一日做一名博物馆馆长,让自己领导的博物馆能为形形色色的艺术家提供舞台,能让不同背景的参观者宾至如归。

    基多的经历比较特殊,肯定不能代表美国的所有文科生。但我还是不免想到,哈佛大学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总是名列前茅,绝非偶然。可以断言,用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是可以放心的。无论在科技教育方面,还是在人文社科教育方面,发达国家高校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都是可以借鉴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11264.html

上一篇:建议科学网取消某博文的加精----日记摘抄634
下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8年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
收藏 IP: 1.202.71.*| 热度|

19 史晓雷 许培扬 范运年 鲍海飞 徐令予 王从彦 李璐 强涛 柳林涛 汤茂林 张忆文 俞立平 信忠保 毕重增 杨春玲 郭战胜 周忠浩 吴国林 张奎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