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大学自主创新表彰 2017 日本的大学自主创新现状与课题

已有 2695 次阅读 2017-12-6 09:48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文章来源:转载

特辑●大学自主创新表彰 2017 日本的大学自主创新现状与课题


松田 修一 (Matsuda Shuyichi)

  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日本创新学会 理事

松田 修一 (Matsuda Shuyichi)
简历/Career

1966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复试,1973年进入监查法人SANWA事务所(现在的监查法人Tohmatsu,即德勤日本),从事面向中坚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咨询工作。在早稻田大学获得商学博士之后,1986年起任早稻田大学副教授,1991年起在该校任教授,2012年提前辞职,任该校名誉教授。现任WERU INVESTMENT株式会社董事会长,日本新商业协议会联合会副会长。曾任日本创新学会会长。曾任职于经济产业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总务省等政府机构的审议会和委员会。


1990年,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下歌舞升平的假象被瞬间戳破,加之泡沫经济后恢复期的经济低迷,由于少子高龄化导致日本变成“高成本国家”的特征日益明显。有观点认为,作为“课题发达国家”的日本,在期待大学作为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参与教育成果社会转化全过程的时代潮流中,涌现出了大量源自大学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了日本摆脱高成本国家的泥潭,激发经济活力和年轻人挑战欲望的“杠杆”。
本文从全局的角度俯瞰为确立“科学技术立国的日本”,日本技术创新企业的振兴历程,探讨《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1000家计划》的背景与现状,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层出不穷的生态系统的确立,以及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集群的相关课题。

◆ 日本技术创新企业的振兴历程

自1995年实施为日本科学技术政策提供基本框架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以来,技术创新援助方面的动态极其活跃。

在包括创新在内的中小企业政务内容中,始终秉承着提高整体水平的理念。于1996年颁布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造性事业活动的临时措施法》,将其作为帮助“出头鸟”得到更好发展的临时性法规。然而,由于“死亡之谷”深不可测,因此从行政角度采取了开创性的措施,长期处于财政赤字下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赤字结转时间从5年延长到了10年,并且启动了“Mothers(译注:保姆板,即日本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使得技术创新能够从证券市场获得周转资金等。

此外,尽管大学的本职工作是承担教育和研究,但为了加速教师研究成果的权利化,促进与校外机构的合作研究,相继出台了多项制度,其中包括1998年出台的TLO制度,以及1999年出台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日本版Bayh-Dole法案)制度。

◆ 《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1000家计划》的背景与现状

在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的延长线上,推动了大学将研究成果自主商业化和大学财政独立的是2001年内阁审议通过的《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1000家计划》。当时日美两国的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日美两国大学创立创新企业、TLO、技术转化数量比较

Document

该计划的目标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以每年150-250家的速度增加,3年后总数超过1000家,然而,经历了2008年的雷曼事件后,证券市场状态低迷,每年的新增创新企业数量始终徘徊在50家左右。虽然由大学创立,通过IPO实现上市的创新企业数量超过了20家,但并没有出现此类企业层出不穷,拉动日本经济创新的景象。

据2015年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已确认的、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数量为1773家,设立时间排布如图1所示。加上已经休业或处于清算阶段的企业,总数应该在2000家以上,尚处于存活状态的企业数量自2008年达到1807家的峰值以后,虽然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但直到2015年,数量基本保持平稳。

Document

图1 出处:经济产业省《平成27(2015)年度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调查》(2016)

在关于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的效益改善调查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单年度盈余(包括累计赤字和消除累计赤字在内)增加到55.6%。虽然相对于33.9%的有效回答,我们很担心66.1%的未回答企业的状况,但超过单年度盈余保本点的公司占比增加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表2)。

表2 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收益改善状况的推移

Document

由于绝大多数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都将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作为最主要的业务,因此最常见的是采用“B to B”的模式。从21世纪初期大学竞相设立创新企业时起,强化大学里的产学联合组织,陆续充实以创新资本为首的,民间机构对大学的牵线支援,灵活利用政府与民间的所谓差额资金(Gap fund),在可能与企业实现资本和技术合作之时才创立等,创新企业及其相关支持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摆脱“死亡之谷”的方法,成为了收益改善的影响因素。

此外,帝国数据银行于2017年4月针对858家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下。从行业分类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服务业”(411家),IT和生物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之多引人注目,从企业负责人的年龄来看,“6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员工数量方面,占比最高的是“5人以下”的公司,按照所在地区来看,位于“东京都”的公司占比最高(236家),所属大学方面,其中约1成的企业隶属于东京大学。

◆ 面向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层出不穷的生态系统

2001年以来,并没有涌现出大量由大学创立的、拉动日本经济创新的企业,由此可见,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并不适合担任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最近的一大变化就是,针对运用市场和顾客的角度,将大学研究室里的科研种子推向市场,实现其商业化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修读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也为在国内外市场上磨练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的专业经营管理者与希望将研究成果投向社会的研究人员之间提供了相互接触的机会。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与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等公立研究机构开始成为促进其投资的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生态系统的助推者。从对科研人员的援助,到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而接受专业人士(投资人或发起人)的援助,为帮助研究成果加速实现社会转化,以及为新设立的创新企业提供更为迅速的成长支持,以提高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的成功概率为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公有资金。

此外,2013年,为给旨在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而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提供投资,政府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和东北大学提供了共计1000亿日元的倾斜性预算分配。2014年,为解决(大学)所创立的创新企业里经营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在13所大学开展了“全球企业家培养促进事业(EDGE)”,为给希望挑战此项事业的相关人员提供行动范本。启动了针对基于大学等的研究成果而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进行表彰的制度。

◆ 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集群所面临的课题

对于无缝整合了技术、人才、市场和资金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虽然以实现研究成果社会转化的创新企业的层出不穷为起点并在不断充实,但想要比肩财务状况优越的世界顶尖大学,追上世界经济的脚步,由大学及其周边产业所创立的,欣欣向荣的创新企业集群必不可少。为此,有必要解决以下5个课题。

1.改进大学研究室的人才构成

研究室的学生大多是在完成论文和进行研究辅助工作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侧重于学术导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更多能够灵活运用希望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技术,构思高收益模型的技术经营(MOT)导向的学生。

2.大学知识产权获得方面的战略性

大学虽然发行研究成果种子集,但收效甚微。有必要从灵活运用的角度,建立起关于大学获得知识产权的活用自由度、集聚包括周边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专利合作条约(PCT)的申请、非专利技术诀窍等在内的知识产权战略。

3.认可大学实现自主运营所需的自主财政来源

从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充分利用研究成果的“创业型大学”,为奠定其财政基础,有必要在“产学联合本部”设置事业企划方面的专门职位,该职位需要具备事业支持能力以及对于技术创新的投资能力。今年3月,在总理大臣官邸召开的“第6次未来投资会议”上,通过了在一定时期内持有由大学创立的创新企业的股份制度的改革方针,开始从正面认可了大学在财政方面的自主运营。

4.充实大学的校友会

大学发展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校友会(OB&OG)组织。有必要利用校友会组成最适合为创新集群提供支持的协作组织,充实用于基础研究的先行投资资金的基础设施。

5.与地区合作开展大学运营

只有能够为当地所用,才能体现出作为年轻人集中地的大学存在于当地的意义。虽然很多人会感叹学生毕业后离开当地的选择,但是,拥有面向未来展开行动的地方政府领袖的当地企业与大学所打造出实践场所的组织,以及最佳的人才配置,是大学创立创新企业所迈出的第一步。唤醒并充分利用沉睡在大学和当地的经营资源,与地方创生息息相关。

为使“少子超高龄实验国”日本重新焕发往日的活力,使由大学创立的,旨在实现其研究成果社会转化的创新企业形成集群,实现财政独立的大学将成为日本创新的动力之源。

相关链接(日语)
出处:产学官合作期刊杂志2017年10月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88429.html

上一篇:一本创新元勘新著----创新之批评性研究
下一篇:病人不是同质的,医生也不是同质的----清点自己的评论(104)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 曾玉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