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r Bin Ich, Wo Bist Du?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strelwing 尽量看到什么是什么了

博文

看不到真相--蒙哥the meerkats观后

已有 6278 次阅读 2009-6-16 08:48 |个人分类:动物行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影, 行为

       最早知道蒙哥是因为他的sentinel行为,不过在知道蒙哥之前sentinel行为是从pied-babbler了解的,而有意思的是这两种动物都生活在非洲,都具有sentinel行为,随后在这两类动物都发现了teaching行为,这是之前认为只存在于人类的行为。这些引起了我对蒙哥的极大兴趣。
  刚看到有蒙哥这片子的时候,以为会拍的比较professional,看完才发现,比预想的差很远,也许这就是科学研究和科普的差异吧(哈哈,后来的后来才觉得,这可能是纪录片和电影的差别)。sentinel行为和teaching行为在片子里都有提到,不过显然没有作为蒙哥社会行为中最类同人类的亮点,而导演显然用了一些似乎杜撰的“情节”来骗取观众的感叹:啊,多么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啊~~
  蒙哥是典型的cooperative breeding 物种,年少的或者处于亚优势的个体没有繁殖机会(偶然的,偷偷的也能获取繁殖机会),所以他们负责帮助优势个体抚育后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那种所谓的“兄弟情谊”在其中所起作用挺小的,不过可以作为这些亚优势个体最后选择的解释。
  那么既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为啥他们不会放弃不干呢?首先,他们不能离开群体生活,至于为啥,片子里讲的比较多,残酷的环境、高强度的捕食压力,离开群体意味着死亡。所以,相比之下还是留在群体里的好,可是留在群体里,获益于群体的声势,本类就是“出来混的,迟早要还”,更何况群体中还有优势个体盯着你,压迫你,那就做保姆吧,话说给自己的兄弟做保姆还是对自己有好处,换取在群体里混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被保护的兄弟流的血里还有和自己相同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自私的基因”,兄弟能活下去,自己的基因也就流传下去了,当然还有第三个好处,偶尔的和优势个体的对抗,还有机会繁殖自己的后代~~
  
  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我想到这些内涵的时候,突然觉得导演把蒙哥刻画的真伟大。
  也许,导演想告诉人的就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蒙哥的生活~
  
  人家就是一部娱乐片,何必要求那么高呢。
  
  并不是所有BBC的片子都好看,尤其是当你知道片子里故事的真实故事以后~
  
  补充一些:
  片子里有一幕眼镜蛇把蒙哥追出了洞,然后雕紧跟着追上去的,最后雕选择了抓蛇而非蒙哥。当时就想为啥雕不抓蒙哥呢?因为蒙哥是被他追进洞的嘛,既然蒙哥被蛇赶出了洞,雕应该抓蒙哥噻。现在想来,从反捕食策略的角度来说,大概雕最后抓了蛇是有道理的。对于蒙哥来说,他被蛇和雕追捕,他是知道的,所以蒙哥对雕和蛇都有所防范,而蛇并不知道雕也在对自己和蒙哥感兴趣。雕也认为自己没有被蛇detected,所以,雕选择了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导演:
James Honeyborne
影名: The Meerkats
编剧:
James Honeyborne, Alexander McCall Smith
上映日期: 2008-10-15
简体中文名: 蒙哥
imdb编号:
tt0892391
语言: 英语
主演:
Paul Newman
又名: 蒙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8260-238443.html

上一篇:崇西站招聘科研志愿者-第四期
下一篇:鸟类巢后育雏期的学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