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er Bin Ich, Wo Bist Du?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strelwing 尽量看到什么是什么了

博文

Better city, more expenditure—Odum以能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分类

已有 6800 次阅读 2009-5-11 01:28 |个人分类:系统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ecosystem, Odum, 系统生态

Odum的系统生态学思想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运转的途径。在Odum著的《生态学基础》中以能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分类把人为的和自然的(生态)系统很好的统一在一个体系里。能量和物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影响着各种系统的功能的体现和发展的方式。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终极制约因素,因此根据能量的来源对生态系统进行分类有相当的合理性。生态系统有两类完全不同的能量来源:太阳能和化学能或者核能。因此生态系统相应的分成太阳能驱动的系统和燃料驱动的系统。

Odum的以能量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分类把生态系统分成四类:

1.无辅助能的自然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Unsubsidized natural solar-powered ecosystem):这类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不包括近海)。

 2.自然辅助的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Naturally subsidized solar-powered ecosystem):这类生态系统包括有潮汐作用的河口生态系统,一些热带雨林,这些生态系统中有通过自然作用转移来的能量和物质。

3.人类辅助的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Human-subsidized solar-powered ecosystem):这类生态系统包括农业、水产养殖等,这些生态系统中除了利用太阳能驱动系统运转,还有人类辅助能,比如施肥、除虫等。这类生态系统是人类改造的、直接为人类需求服务的。

4.燃料驱动的城市工业系统(Fuel-powered urban-industrial systems):这是完全靠燃料驱动的系统,包括城市、工业园等。

从能流密度或者能耗或者功率(单位时间内能量利用或者能量耗散)的角度来说,燃料驱动的城市工业系统是能耗最高的,年能耗达到2,000,000kcal/m2(这里和后面的数据都是基于广泛的估算值的平均值),无辅助能的自然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能耗只有2000kcal/m2,自然辅助的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辅助的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能耗在20,000kcal/m2。也就说如果把森林或者草地变成了城市,单位面积能耗增加1000倍。而城市能耗相对于农村是100倍。

通过这样一个分类,人类的、自然的、××的,都统一在了一起,而且系统运转的效率、系统的表现等也是可以比较的(详细的请见emerge和exergy相关的内容,类似于国内曾经捣鼓的很热的绿色GDP)。

上海搞的世博会,主题是 “better city, better life!”,而中文翻译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先不说翻译是否有问题,光从能耗上来看,城市未必会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或者顶多也就让城市里居民生活更美好~),没有其他生态系统(包括城市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输入,城市恐怕运转不起来。

Amazon上原版《fundamentals of ecology》http://www.amazon.com/Fundamentals-Ecology-Eugene-Odum/dp/0534420664

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我老师组织翻译的《fundamentals of ecology》中译本《生态学基础》http://new.hep.com.cn/portal/product/index?bk=25153-00

wiki百科上关于Eugene Odum的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Eugene_Odum

New Georgia Encyclopedia上关于Eugene Odum的介绍http://www.georgiaencyclopedia.org/nge/Article.jsp?id=h-720

Findarticle数据库里找到一篇关于Eugene Odum的文章《Whole-earth mentor: a conversation with Eugene P. Odum》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134/is_n8_v107/ai_2119121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8260-231115.html

上一篇:农耕生活-义乌农民画
下一篇:当trophic cascade遇到spatial subsidy
收藏 IP: .*| 热度|

4 刘乐乐 王铮 樊晓英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